
敦实的身材,温暖的眼神,于永刚总是不声不响地守在设备旁琢磨着什么。
从一名普通的车工到大连市“Z美一线产业工人”,瓦轴集团精密转盘轴承公司车磨工序带头人于永刚用他的坚持赢得一次次喝彩,讲述着小人物的大担当。
小车工叫板新课题
作为瓦轴集团风电转盘轴承生产线大线车、磨工序带头人、机组长,于永刚的成长是痛并快乐着。说起他如何从一个爱钓鱼摸虾的学徒工成长为特大型轴承和转盘轴承技术加工的“大拿”,这还要从一次“叫板”说起。
随着客户对风电轴承加工技术要求的不断提高,当时作为车工的于永刚凭借技术突出和长期的摸索,认为可以采取“车磨一体化”方式提高加工效率和产品质量。然而,此言一出激起千层浪,多年来一直延续使用的加工工艺被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车工给质疑了,“多年的产品加工习惯改变后上下工序件能够正常流动”一系列问题冲击着他,更有人叫板“于永刚这事儿抗不了一个月”。
从那天起,连砂轮往哪安都不懂的于永刚带着一名机组成员一起,开始自学磨工工艺学、CAD制图和平台画线等技术。没有人教,他就蹲在附近磨床旁自己观察磨工们的一举一动,然后自己再回去研究、尝试着加工。一天半夜,有点坚持不住的同事问他:“刚子,咱这么起早贪黑地为啥?”于永刚抹了一把汗,头也不抬地说:“为啥?就为了争口气!”
40天后,当件产品合格下线,30岁的于永刚笑得哽咽了。回忆当时,于永刚实实在在地说:“当时那么难,我也想过放弃,可班长鼓励我,同事陪着我一起熬,我有什么理由不坚持?”至此,他为瓦轴集团开创了大型轴承车磨一体化的新纪元。
小工人挑战大瓶颈
近年来,瓦轴集团风电转盘轴承订单不断实现跨越式增长,于永刚参与了当时世界上装机瓦数Z大的6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用偏航、变桨轴承工艺论证和现场加工指导及安装等。而那次广州之旅,至今让他记忆犹新。
晚上9点,于永刚与相关人员飞往风场,第二天早上睁开眼睛看到的是漫无边际的海和满脸挂着不满的客户及其专家。“当他们说‘你看你们瓦轴生产的都是什么破产品’时,我知道这次如果解决不了问题,丢的不是我一个人的脸,而是瓦轴集团海上风电的整个市场。”13天,他瘦了11斤。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6MW海上风力发电机组配套轴承克服了各类难题,通过了厂家验收,成功安装到海上风场开始并网发电,使瓦轴集团成为全球仅有的3家能为该产品配套轴承的企业。
小班长砸碎旧框架
今年,瓦轴集团生产的11米世界Z大吨位取料机轴承惊艳亮相,创造了12项中国。作为大轴承套圈加工者的于永刚功不可没,他带领团队突破思维定势,创新加工理念,出色地完成了企业交给的任务。
为了加工好产品,于永刚认真做好产品加工规划。在来料前,他积极与新引进的超大型数控设备厂家的技术人员交流,快速掌握设备的调试和使用。加工时,没有匹配的工装和可借鉴的经验,他结合产品的特点,琢磨着自己画出工装草图。由于套圈剖分加工经常出现各种问题影响产品质量,他想出很多新点子,提出了全新的加工方法,而且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废旧模具工装等来降低生产成本。
由于超大型轴承产品在国内加工属首例,机组成员在于永刚不在时不敢开动设备。为此,于永刚在鼓励他们的同时,抽出更多时间守在设备旁,直到有人提醒太晚了、该回家了。上料、下活、装配、包装……当件产品得到客户的认可,于永刚忘记了自己胳膊上大大小小的划痕,拍拍“自己的女儿”,看着它随着中国装备远嫁澳大利亚。当记者问他是啥感受,他释然地说:“我终于没有辜负瓦轴对我的信任。”
现在,于永刚还负责机床数控编程、操作者培训、设备调整及现场加工指导,常年参与转盘轴承工艺论证,完成了许多有价值的课题。近年来,于永刚先后获得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王亮式知识型职工”、“大连名师”等荣誉称号,他的班组也获得了大连市“工人先锋号”的称号。面对光环,他说:“我只是名普通工人。如果说特殊,那我还是个党员。一个党员就该干点累活儿、难活儿。”(来源:大连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