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中桅樯如林,商贾云集,彩舟漕船往来穿梭;岸上古迹耸立、百货灿陈,阁楼披红挂绿,处处欢歌笑语,一派繁荣景象。”提起中国十大商帮之一的鲁商,Z为知名的行商之处莫过于有着“江北都会”美誉的聊城,这段话便是聊城在明朝作为商业聚集地时繁华的真实写照。
斗转星移。上世纪80年代,耳濡目染行商之道的聊城人将生意触角伸进了青岛的人民路周边,围绕着五金件小轴承做起了买卖。依靠聊城家乡的产业集散地优势以及青岛港口开放城市这一平台,聊城商帮的小轴承逐渐转动成了大产业,不仅占据了青岛八成以上的轴承市场,还以青岛为基地,逐渐向全国乃至全球市场挺进。
商帮进青
扛着百斤轴承来青创业
以抚顺路为轴心辐射人民路和温州路,这一片区是青岛五金机电产品的集散地,其中销售轴承的商铺就多达300家,有八成以上是聊城人在经营。现年42岁的杨百立和他的哈尔滨轴承店见证了聊城人在青打拼史。
1985年,中考落榜的杨百立决定出去闯一闯,便投奔了在青岛经商的叔叔。杨百立回忆说,当时叔叔在人民路一家国营建材经营部借了一节柜台出售轴承,他从那时起开始跟这些大大小小的“铁事儿”打起了交道。刚入行那会儿,钢材、轴承等都是限量供应,杨百立和叔叔从聊城老家采购来各种轴承,不费功夫就被机械行业的单位抢购一空。“我们那时从聊城老家贩来的轴承多数是翻新货,但不愁卖。”杨百立说,上世纪80年代是卖方市场,他们起步的Z大难题是找货源和运输,“我和叔叔走遍青岛大大小小的机械加工厂,去找旧件或多余的库存,然后为了节省时间,我通常都是用肩扛着100多斤的旧轴承回老家加工翻新,然后再原路扛回来,先坐汽车到济南再坐火车来青岛,来回折腾30个小时。”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轴承货源不再紧俏,市场需求却越来越大,用杨百立的话说,凡是活动的机械产品都需要轴承,小到三轮车、冰箱,大到飞机、大炮,制造、建筑等行业的快速发展引爆轴承的市场需求量。“90年代以后,叔叔在老家的一些亲朋以及他从老家带过来的几个帮忙的伙计听说、看到轴承生意好做,便纷纷在青岛另立门户了。”1996年,杨百立也果断地从叔叔的生意脱离出来,拿着7000块钱在人民路和抚顺路交会处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轴承销售店。凭借一股韧劲,杨百立的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年虽然亏损3万元,但第二年就变成盈利八九万元,之后年收益打着滚往上翻,现在开设的青岛立鑫工业设备公司年销售额数千万元。
相互扶持
轴承生意成为家族产业
站在人民路与抚顺路交叉路口,杨百立说:“30年前,我叔叔来青岛开家聊城人的轴承店,到今天,人民路、抚顺路以及附近的温州路上有大大小小300家左右的轴承销售商铺,保守估计,其中有八成以上是我们聊城人在经营。”杨百立表示,青岛轴承市场成了聊城商帮的天下,这与亲戚、朋友、老乡之间相互扶持有关,仅叔叔就带出近百位聊城老板。据介绍,目前杨百立的家族有40余人在青岛,其中绝大多数从事轴承生意,店铺开了7家。
青岛鹏诚达机电设备公司总经理武栋杰也是聊城人。“连我小舅子的小舅子都来青岛做轴承生意了。”武栋杰告诉记者,包括他姐姐、小舅子等共50多位亲戚都在青岛做轴承生意,“我是被小舅子"拉下水"的,然后我又把姐姐、外甥他们都拉进来,总之就是亲戚带亲戚,在青岛做轴承生意的聊城人越来越多,加上大家都知道扎堆的生意好做,所以抚顺路、温州路、人民路一带就形成了轴承专卖街。”
商帮优势 1
轴承之乡条件便利
这次采访,记者是带着这样几个问题前去的:聊城商帮进青为何选择轴承行业?聊城人做轴承生意又为何选在了青岛?大家扎堆做一个生意不会导致恶性竞争吗?
“我的父辈们就是做"铁事儿"的,他们对轴承在行,开始是小作坊,现在已经成了当地的支柱产业,我们出来创业,肯定首选这个行当。”“80后”李振春现在是青岛科华精工机械公司的总经理,说到聊城人和轴承的关系,他用千丝万缕一词来形容。上世纪80年代,聊城各乡镇的经济水平比沿海地区落后不少,当地人为了谋生,只好做一些 “铁事儿”,其中就包括做轴承。刚开始,聊城人的设备不到位,全靠人工,只能做些技术含量低的轴承,或者干脆翻新旧轴承。不过,随着经济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尤其是从聊城走出去的轴承商队伍日渐壮大,大家的需求转化为当地产业升级的动力。于是,聊城的轴承产业日益强大,有了现在以烟店镇为轴心,辐射临清、瓦房店、冠县等周边地区的轴承产业集群,成为全球性的轴承集散地。背靠全球集散地这棵大树,聊城人在青岛的轴承贸易做得更是风生水起。
商帮优势 2
同行调货节省资金
谈起同行竞争,青岛鹏诚达机电设备公司总经理武栋杰笑了笑,他告诉记者,聊城人在青岛做买卖的头条规矩就是“不抢老乡买卖”。虽然竞争存在,但有了这个前提,加上市场广阔,聊城的轴承商日子过得还是相当舒坦。
“抱团发展,恶性竞争不存在,而且还大大受益。”轴承商人马富亮说,大家都是聊城老乡甚至是亲戚,而且背井离乡来到同一个城市,还在同一条街上做生意,同心协力的意愿很强。由于轴承行业涉及8大类、4万多个品种,一家做得再大再全,也不可能将所有品种都囊括。同时,轴承价值大,占用资金多。马富亮指着人民路上一家只有十几平方米的轴承店说,这样一个小店一年销售额三四百万不成问题,而一间百余平方米的仓库随便摆摆就要有价值四五百万元的轴承库存,所以资金一直是轴承商的大问题。但对抱团的聊城人来说,这个问题不存在。
用青岛科华精工机械公司总经理李振春的话说,客户来要货,自己家里没有,只要上老乡的QQ群吆喝一嗓子,或者给这条街上的老乡打个电话,几分钟后就能有人把货送到,而且给的是“老乡价”,一分钱不赚地卖给你。“说白了,这条街上所有聊城老乡的库存就是我的库存,我的库存同样也是他们的,这样大家既维护住了客户、把钱赚了,又不用承担巨大的库存压力。”李振春这样说。
外贸平台
借都市做出口生意
精明的聊城商人从来都懂得经商不进则退的道理。30年前,他们选择青岛作为集体创业的基地,看中的是这个城市沿海开放的活跃度以及辐射烟台、潍坊、日照等城市的地理优势。青岛蒙特恩机械设备公司总经理张东亮称,青岛市场对轴承的需求量有限,但这个城市是个不错的平台,过去为我们引来省内、省外的客户,现在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还帮我们做成了轴承出口的生意。目前,张东亮的轴承主要出口马来西亚等国家,年销售额数千万元。
青岛立鑫工业设备公司总经理杨百立告诉记者,从2006年开始,在外发展壮大的聊城商人纷纷回到老家开办轴承加工厂,慢慢地在青发展的聊城人从轴承贸易商转型做了制造商,包括他在内的很多聊城商人都在立足青岛市场,发展省外甚至国外的客户。目前,杨百立公司生产的轴承就远销马来西亚、印度和南非。“我们一些在青岛发展得不错的老乡,甚至把公司开到了上海、澳大利亚。”杨百立感慨地说,青岛这个港口城市、大都市,是聊城商帮走出国门发展的关键平台,当初选择来青岛抱团创业是明智之举。
商帮白描
老总甘当婚车司机
聊城商人身上有着典型山东汉子的特质,质朴、直爽、重义。交谈中,他们说起了很多趣事。比如青岛鹏诚达机电设备公司总经理武栋杰,老乡结婚,他不仅借出自己的宝马车,还甘愿当婚车司机,当然随礼仍免不了;青岛立鑫工业设备公司总经理杨百立更是多面手,每逢老乡结婚,他不是当总管就是扮演摄影师的角色,丝毫没有老总的架子。杨百立称,他们聊城老乡之间的感情非常好,每年大聚会至少要两三次,一条街上的老乡聚餐几乎是隔三差五。
交谈中,记者还发现了聊城商人的另一个优点,就是真诚勤奋。马富亮是个白手起家的“80后”,如今也是千万身家。他告诉记者,自己的成功源于一件小事。台湾省一家企业在青岛寻找一种螺丝,由于量少、规格比较冷门,一直没有买到。马富亮得知这个事后,拜托了几十家螺丝厂,出钱又出力,Z终找来了几枚这种规格的螺丝。这家企业非常感动,Z终决定将所有的轴承业务都交给马富亮,由此马富亮进入资本积累的快车道。(青岛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