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工业:产业升级加剧行业洗牌

发布时间:2012-01-11
  2012年机械工业企业中,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掌握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有望迅速崛起。
  2011年机械工业取得了较好成绩,机械工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2012年仍有望继续实现两位数增长。中国工程咨询公司高技术发展部主任马超英在接受《中国投资》采访时表示,2012年机械工业产销增速预计在18%左右,产品价格将保持平稳,利润增幅将低于产销,预计在12%左右,出口增长预计在15%左右。
  《中国投资》:请您谈谈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领域的发展运行态势。
  马超英:2011年在国家宏观经济趋紧的环境下,机械工业取得了较好成绩,机械工业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与2010年同比增幅总体呈现回落。
  机械工业产销多年来一直高速增长,2010年增速高达34%左右。但到2011年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增长速度普遍回落,其中1-11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15.4%,回落5.7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速25.62%,回落8.31个百分点;成本快速上升,1-10月累计财务费用同比增长34.22%,人工成本同比增长15%;利润增幅回落大大快于产销,1-10月同比增长18.11%,回落37.49个百分点,低于全国工业平均增幅,明显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5.3%的增幅。
  需求增长趋缓,投资增幅过大,产能继续膨胀,恶性竞争愈演愈烈。2011年1-11月全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5,170亿元,同比增长38.20%,投资的外延性倾向明显。订单增幅明显回落,产能高速扩张,使供大于求的矛盾急剧激化,从而使机械企业在面对用户时,丧失定价话语权。这是除成本上升外,导致行业利润率下滑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进口快速增长,国内订单大量分流。1-10月累计进口机械产品2,561亿美元,同比增长24.91%。进口快速增长,大量分流了国内企业的订单,激化了需求不足的矛盾。值得关注的是,机械工业1-10月已累计出现205亿美元的逆差,对世界机械工业强国德、日的贸易逆差分别高达400和500亿美元之巨,说明我国高端装备与世界先进水平差距甚大。此外,外资看好中国市场,重点加大进入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力度,在高端液压件、轴承、切削刀具、内燃机、工程机械、数控机床及其功能部件、大型农机等行业尤为突出。
  外需不振,出口增速下行。2011年1-10月累计,机械工业出口创汇2,629亿美元,同比增长25.35%,回落了近7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民营企业在机械工业产值和利润总额中的比重已占一半左右,出口创汇已占30%以上,而其发展速度则快于全行业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左右。毫无疑问,这一态势有利于增强行业发展的活力,同时也将增强行业内生的应变能力和发展稳定性。
  2011:深刻变化
  《中国投资》:2011年结合我国总体经济环境新变化,您认为我国机械工业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新动向或者趋势?
  马超英:2011年,在我国宏观经济环境趋紧的压力下,机械工业加快了结构调整的步伐,同时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产品向高端升级步伐加快
  清洁能源设备发展提速。1-11月累计,水电机组产量同比增长24.59%,大大高于火电15.80%的增速;上半年火电设备产量占比为66.9%,比上年同期回落5.38个百分点。
  机床结构升级有新进展。数控机床、数控装置产量增速明显快于普通机床,数控化率继续提升。1-11月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同比增长25.72%,快于全部金属切削机床增速约8个百分点,数控金属切削机床产量在金属切削机床中的占比由2010年同期的28%提升到30%。
  高端仪表发展势头强劲。仪表行业中,自动化仪表的产值增速达到35%,大大高于仪表行业25%的平均增速;该行业的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了10%,远高于同期机械工业不到7%的平均利润率;代表高端控制系统水平的DCS系统,国产化已取得长足进展;此外,智能电表在智能电网趋热的背景下也迅速发展。
  天然气长输管线加压站设备国产化取得突破。此前全部靠进口的2万千瓦级压缩机、拖动电机、变频装置及管线阀门均已研制成功并通过用户测试,即将在西气东输工程中实际安装运行。
  2.关键基础零部件攻关有新突破
  差距巨大的高端液压件国产化初露曙光。投资数以十亿计的大项目纷纷上马,主机行业已开始大举进入该领域,使长期制约高端主机国产化的基础瓶颈环节有望得到缓解。
  超高压交直流绝缘套管及变压器出线装置、天然气长输管线和大型火电及核电设备阀门、核电装置用高端密封件、大型水轮发电机组用无取向优质矽钢片和抗撕裂厚钢板、超高压大型变压器用冷轧取向优质矽钢片、超高参数铸锻件等基础件产品的自主创新取得了一系列可喜的突破。
  电站锻件国产化取得进展,一重、二重百万千瓦低压转子锻件均已经实现国产化,30万千瓦级电站锻件已占据国内多半市场份额。
  3.发展现代制造业,延长产业链
  杭氧、四川空分、陕鼓等企业由制造空分设备和压缩机向建设供气站延伸,既为自己拓展了新的业务领域,开辟了一条能通过持续经营而盈利的新空间,又解决了部分中小用户无力购置空分设备的困难。
  发电设备制造业普遍加大了“走出去”、到国外承建电站交钥匙工程的力度,缓解了国内订单下降的势头。与此同时,还在努力通过与同行的深度联合,探索进入发达国家电力建设市场的可能;此外,利用制造常规发电设备的工艺技术优势,开始涉足海水淡化设备制造等新领域。
  汽车行业、工程机械行业、内燃机行业以及文化办公设备制造业的再制造受到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开始起步。在为发展循环经济做出贡献的同时,也拓展了企业自身新的发展空间。
  4.区域结构继续朝预期方向调整
  据统计,中西部地区上半年在机械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同比分别上升了1.19%和0.24%;而东部地区占比则下降了1.43%。从固定资产投资看,上半年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速分别快于东部20.08%和13.36%。
  上述变化表明:机械工业的发展环境已经并将继续发生深刻变化,前几年赖以生存的粗放式发展环境已经过去,趋紧的发展环境正在逼迫机械工业放弃以速度规模为先、以实物订单高速增长为支撑、以过度消耗资源和能源为代价的传统发展模式。
  《中国投资》:在机械工业发展过程中,将面临着哪些急需解决的问题?
  马超英:近十年来,我国机械工业取得了迅猛发展,高端电力装备、工程机械、数控机床等诸多主机的发展相对较快,但许多关键零部件和配套产品发展滞后,仍需进口,制约了主机的发展。制约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础瓶颈环节主要是:以高档数控机床和基础制造装备为代表的工作母机,以高性能测试仪器和自控系统为代表的高端测控系统,以高档液压件、高端轴承、高端电器元件等为代表的关键基础零部件以及各种特种优质专用材料等。
  总体上看,我国机械工业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不能有效地支撑产品的升级;产能过剩严重,加剧市场无序竞争和恶性价格竞争;高素质人才资源不足,难以保障行业健康发展等。
  2012年:仍将保持两位数增长
  《中国投资》: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重点应放在哪些方面?
  马超英:关于机械工业“十二五”发展战略的重点,我比较赞成行业中以下的表述:“主攻高端,夯实基础,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为先”。
  在产品结构调整上,突出“主攻高端、夯实基础”;在发展方式上,突出“创新驱动、两化融合、绿色为先”。
  “主攻高端”:即主攻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要追求产品高质量,不能停留于样机突破,而要追求持续稳定地生产,同时要重视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取信于用户,稳定地占领市场。
  “夯实基础”:即夯实发展高端装备的基础瓶颈环节,包括加工母机、测控系统、关键零部件、特种优质材料等,大力提高铸锻、焊、热处理等基础工艺水平。
  “创新驱动”即推动行业发展,从过度依赖要素投入转向更多地依靠技术创新、人员素质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创新既要技术创新,更要致力于机制创新。
  “两化融合”即做好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技术在“产品、管理、理念”三个层面的融合。
  “绿色为先”即在机械产品和行业自身生产过程两方面抓好节能减排和节约材料工作。
  进入“十二五”以后,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深入,将更加注重发展产品品质,对装备水平的要求将更高。各行各业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对机械工业产品的技术水平、智能化、质量、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要求。要使机械工业能持续健康地发展,只有解决好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和深化企业改革,才能将发展方式转变落到实处。
  《中国投资》:展望2012年,您认为机械装备制造业发展将会怎样?
  马超英:2012年要实现平稳增长,关键是要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2011年我国机械工业需求增幅明显回落,预计2012年将继续温和回落,下半年需求增幅将逐渐回归常态,但难以重现前十年的火爆局面。资源供给趋紧、成本上涨的压力仍将长期维持,更严峻的挑战是如何有效应对产能的过度扩张。在此过程中,企业的优胜劣汰将日渐剧烈。依靠自主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掌握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并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将有望迅速崛起;而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和工艺都没有特色和优势的企业,将被卷入无情的恶性价格战之中,面临效益不断下滑乃至被淘汰的困境。
  预计2012年压力将小于2011年,宏观经济政策有望微调,产业政策将继续有利于机械工业向产业升级方向发展。2012年仍有望继续实现两位数增长。其中:机械工业产销增速预计在18%左右,产品价格将保持平稳,利润增幅将低于产销,预计在12%左右,出口增长预计在15%左右。
微信
weixinsao佰联微信平台
微信号码:BL168168
微信
weixinsao轴承通

 

佰联声明
  • 本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我们力求安全及时、准确无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观点赞同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其他媒体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 本网编译和自行采编制作的信息,其他媒体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注明:“来源:佰联轴承网”。
  • 本网所有信息敬请投资者谨慎采用,本网不承担因信息失实、滞后等原因所造成的一切损失。
  • 如果本网转载的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电话:029-82491203。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