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问题频现暗存质量隐忧 八成风电企业或出局

发布时间:2011-07-27
  经过几年发展,风电行业并未成熟。
  自身存在许多问题,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落后、设备产能过剩、重速度轻质量以及并网难都是风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是质量问题频出的源头。
  由于种种问题,“弃风”现象开始出现。电监会对风机质量和风电场并网提出了严格要求,被称为目前Z严厉的风电场“限产令”。业内人士预计,风电行业将进入整顿期,预计八成企业将出局。
  暗存质量隐忧
  “风电行业是个还未成长的‘婴儿’,自身还有很多技术问题没有解决,让它去扛枪打仗,不出问题才怪。”一位长期从事风电设备销售的业务人员告诉记者。
  据他透露,目前,和国外相比,国内风电机组的关键技术研究水平以及创新能力,都较落后。仅仅局限于材料的选用和局部工艺改进,没有掌握风电整体设计方法的核心技术,缺乏相关专业人员,变流器、轴承、变浆距系统等关键设备和技术主要依赖进口。而且,国产兆级风电机组短期内投入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和运行可靠性存在一定问题。国产机组可利用率与国外同类机型机组相比明显偏低。
  一位资深电力专家告诉记者,风电机组的出力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间歇性,无论是理论分析,还是实际运行来看,风电并网对系统电压、频率和稳定性等都会产生一定影响。
  2月24日,由于桥西风电场35千伏电缆馈线电缆头三相短路故障,导致598台风电机组脱网,西北电网甘肃酒泉风电基地损失电力84万千瓦,这也是近几年中国风力发电频繁上演事故的一个缩影。
  事实上,风电的快速发展,一直伴随着质量隐忧。业内人士认为,频发的事故暴露中国风电存在诸多问题。
  上述专家指出,在一些地区的风电发展规划中,缺乏具体的风电送出和电力消纳的方案,这导致部分风电场不能及时并网或并网后出力受限。而且,风电项目要有调峰手段配合。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认为,研发投入不足导致技术落后、设备产能过剩、重速度轻质量以及并网难都是风电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也是质量问题频出的源头。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冯飞表示担忧。他告诉记者,“风电的发展必须关注可靠性,我们利用风电的时日尚短,问题还没有暴露。一两年内,风机的可靠性问题可能会集中爆发,对于海上风电发展更要持有谨慎态度。”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也认为,风电运行不稳定,不能作为电网的主要支持力量,只能是适当参与电网调峰。
  由此可见,风电场供电不稳定,不具备调峰功能,电力系统一般会限制风电在系统中所占比例,这无疑是风电发展的一大阻碍。
  “弃风”现象出现
  目前,由于并网等问题,对风电的消纳量受限,中国风电资源大省内蒙古的风电场开始出现“弃风”现象。
  年初,国家电监会发布《风电、光伏发电情况监管报告》显示,去年上半年,我国风电能发电但无法被使用的 “弃风”达27.76亿度。电监会指出,电网建设与风电场建设不配套是并网问题无法解决的重要原因。
  日前,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发布了《推进我区风电企业整合重组减少主体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通过兼并重组,使全区风电企业控制在25家以内。”这成为首个对风电开发企业施行开发总量控制的省区。
  平安证券研报指出,风电设备一般质保期是两年,期间维修费用由整机商承担,部分由整机商转嫁给供应商。安装两三年后,风机进入事故多发期,2008—2009年,大量风机即将质保期满。质保期满以前,运营商将突击解决质量问题,维修费用的增加会进一步降低整机商盈利能力。
  “70多米的风机叶片半径,相当于空客A380,吊装一次的成本是60万元,也就是说,风机叶片掉下来一次的维护成本是60万元,一年要掉下来一次,整个成本就上去了。”冯飞告诉记者。
  实际上,针对产能过剩、并网难、质量安全等问题,从年初开始,风电产业头上的“紧箍咒”越勒越紧。在4月份报批电监会的《风电场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对风机质量和风电场并网提出了严格要求,被称为目前Z严厉的风电场“限产令”。
  经过一年多的意见征求和修订后,去年3月份,工信部对外发布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将于今年正式发放。“准入标准”对风机单机容量、风电企业投资资金比例都有高指标的限定。
  业内人士预计,风电行业将进入整顿期,预计八成企业将出局。(中国经济时报)
微信
weixinsao佰联微信平台
微信号码:BL168168
微信
weixinsao轴承通

 

佰联声明
  • 本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我们力求安全及时、准确无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观点赞同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其他媒体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 本网编译和自行采编制作的信息,其他媒体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注明:“来源:佰联轴承网”。
  • 本网所有信息敬请投资者谨慎采用,本网不承担因信息失实、滞后等原因所造成的一切损失。
  • 如果本网转载的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电话:029-82491203。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