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油封就是对库存航空器材的内腔、外表实施特殊防腐处理,确保装机时器材质量可靠。油封工作技术难度大、操作程序复杂,稍有不慎就会损坏昂贵航材,甚至危及飞行员的生命;油封技师工作环境恶劣,常年工作在弥漫着各种高浓度油料挥发物的车间里。种种原因,使油封成了冷门专业。
1991年,当兵13年的士官李江宁服役期满,复原返乡。看中李江宁踏实忠厚责任心强,湖南省资兴市城建局让他以工代干负责一个科室,并给他分配一套住房,还答应把他爱人也调进城建局。但是,面对接连三封让李江宁“速归队”的急电,在亲友们一片反对声中,李江宁匆匆赶回部队。原来,有100台新型航空发动机需要紧急油封却没人会干,只有把他招回来。
李江宁心里清楚,重回军营,自己和妻子找好的工作就得放弃,人生道路也要重新安排。但是,作为一名党和军队培养多年的老兵,他二话不说,重新走上油封台。
1993年,因出色完成援外任务,李江宁被国防部评为“出国援外先进工作者”,荣立二等功,并破格提干,授予少校军衔。
(二)
李江宁喜欢钻研油封。上世纪80年代,针对传统油封方法危险性大、油温难以控制等问题,他刻苦研究,反复论证,经过无数次实验,发明了“PID技术电热加温脱水法”、“循环用油法”等新工艺,大大提高了航材封存的安全性、可靠性。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新型装备相继列装部队,不断对传统油封工艺提出挑战。那段时间,李江宁无论是到部队,还是到航材生产厂家,都细心研究新装备的原理,琢磨新航材的油封方法。有的工厂怕技术资料外泄,影响经济效益,连车间都不让进,他就想方设法、软磨硬泡。经过不懈努力,他为新机航材的油封做了充分的技术准备。
1999年,一批新机发动机附件需要油封。为了摸清这些航材的原理,李江宁几乎每天在厂房泡到深夜,一项一项器材学习,一遍一遍琢磨图纸,终于摸清了相关油封参数和方法。此后,他又连续攻克了数十个新机装备航材油封的难题。
2002年3月,石家庄某军工厂接到研制新型飞机附件油封台、野战油封车的任务。厂领导找到李江宁,请他当技术顾问。遇到大的难题,李江宁上门带着厂里的技术人员一起攻关;遇到小问题,不管白天、黑夜,与厂里的技术人员随时通电话反复探讨。
设备研制结束后,李江宁任何报酬不收,就连工厂补助的1万元电话费也拒绝了。
空军装备部航材部部长郭子玉告诉记者,李江宁是空军能油封所有型号航空发动机的惟一人才。
(三)
在与航空有关的专业中,航材油封人才多少年来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方式进行培养。随着新机新装大量装备部队,油封人才告急,所以只要有人愿意学油封,不管军内军外,李江宁都会全力相授。
李江宁有个徒弟叫孙伟,为了尽快让他成长起来,他把自己收集多年的资料全部送给了他,并在工作中严格要求、悉心指导。荣获了全军士官成才奖的孙伟说,没有老所长就不可能有我的今天。
北京军区空军刚刚从事油封工作的工程师尹涛,慕名给李江宁打电话请教。李江宁不仅热情、耐心地解答了他的问题,第二天还专程跑了90多公里路,将有关技术资料送到了尹涛手中。
李江宁十分清楚,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培养油封人才,很难适应我军装备建设的需要,必须有一套先进的理论和科学的规范来支撑。上世纪90年代,他整理、编写了《涡喷系列发动机封存操作规程》《航空器材外部油封操作规程》等操作规程,并参加了徐州空军学院《航材封存学》等多部教材的编写。2007年,空军装备部为加强航材油封信息化、标准化建设,启动了《航材封存包装工艺规程》的编写,李江宁领受任务后仅用一年时间,就独立完成了200多万字的初稿,内容之详尽令编写专家组叹服。如今,这本规程已经下发部队。空装航材部部长郭子玉说,“这是中国空军的一笔宝贵财富,是空军部队航材油封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未来航材油封人才培养的重要教材。”
作为徐州空军学院特聘教授,近年来,李江宁带过的学生有1134人,一大批学生已成为技术骨干。
32年辛劳,使他积劳成疾。李江宁告诉记者:“我的战斗岗位在油封台,我得抓紧治疗重返岗位。就是倒,也要倒在油封台上。”(经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