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 称】 临西
【位 置】 位于河北省东南部,邢台市东南端,卫运河中游左岸,地理位置优越,是两省三市四县交界之地;东经115°18′—115°45′,北纬36°44′—36°57′之间;属暖温带亚热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3°C,平均降水量559.6毫米,年日照2516.2小时,无霜期194天。
【规 模】 总面积542平方公里,东西横距34公里,南北纵距19公里,人口35万,耕地57万亩,辖5个镇、4个乡:临西镇、河西镇、下堡寺镇、尖冢镇、老官寨镇、东枣园乡、吕寨乡、摇鞍镇乡、大刘庄乡;299个行政。
【历史沿革】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西汉初已置清渊县,其后虽朝代更替,但此地却兴胜不衰。金天会年间为避水患,治所迁徙曹仁镇(今临清境内)。县内尚有战国时期赵国墩台、唐月洼寺遗址、元朝古槐等大量文物古迹。1964年2月,根据国务院以卫运河和四女寺减河为冀鲁两省省界的指示,将临清县卫运河以西的下堡寺、童村、吕寨、老官寨5个区(包括原属9个公社)和城关区的南、北大队,米市、临卫街由山东省划归河北省管辖,设置临西县。
【地 位】 国家优质棉基地县,河北省优质羊基地县,“中国轴承之乡”。
特色产业成为支柱
临西由一个小城镇演变成“中国轴承之乡”,离不开地方政府长期坚持走的一条特色产业发展之路。临西县轴承产业起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其发展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阶段,从七十年代到1980年前后,是起步萌芽阶段。在当时轴承产品十分紧缺的情况下,主要是一些头脑比较灵活的农民,从外地轴承企业或厂矿企业,购回废品或淘汰不用的轴承,经过简单工艺处理,进行翻新组装,再拿到市场销售,或直接供应企业使用。这一阶段基本属于手工作业,地下交易。第二阶段,从1980年到1995年前后,是星火燎原的产业膨胀阶段。逐步形成了老官寨、河西、大刘等7个轴承加工销售专业乡镇,部分经销户开始走出县门,到各大中城市设立经销门店,呈现出“千家万户搞加工,千军万马闯市场”的可喜局面。这一阶段,为了引领轴承产业朝着正确方向发展,经充分调查论证,明确提出了“以生产中低速碳钢轴承为主,以为大中型企业配套为主”的方针。由于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定位准确,价格低廉,所以很快抢占了国内市场。但这一阶段,也存在着冒牌生产、不当竞争的缺陷,产业发展几经波折。第三阶段,从1996年至今,是产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开拓国内外市场,向生产加工贸易型转变,走集团化、产业化道路。同时,按照“以产兴市、以市促产”的发展思路,投资2.44亿元,建设了“中国轴承大世界”专业市场。
经过30多年的发展,轴承产业已成为临西县主要支柱产业,是河北省Z大的轴承加工基地、华北Z大的轴承商品集散地。目前,全县轴承产业固定资产达到15亿元,从业人员达到4万余人;拥有各类轴承生产加工、检测设备1.2万台(件)、可生产加工六大系列1200多个型号的轴承产业及零部件,年产轴承2亿套。全县拥有轴承生产加工企业180多家。其中,固定资产千万元以上企业18家,百万元以上企业160多家,50家企业通过了质量体系认证,注册商标20多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并出口5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轴承交易市场方面,拥有轴承大世界、仓上、白庄、河西4大轴承交易市场,年交易额达到20亿元。其中,占地500亩的“中国轴承大世界”,年交易额突破10亿元,成为全国Z大、功能完善的专业市场。轴承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各大中小城市,拥有轴承经销门店2800多个,在外经销人员1.2万人以上,并且全县轴承出口企业有50多家,产品出口欧美、东南亚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交货值达到4亿元,年直接出口创汇400多万美元。2007年,轴承产业营业收入32.8亿元,完成增加值23亿元,出口交货值3.8亿元,缴税5256万元。
做大做强特色支柱产业,是实现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一条捷径。临西县通过建设“全国知名的轴承之乡”,加快了小城镇经济之发展,也增加了小城镇经济之活力。
品牌工程增加动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机械制造业蓬勃兴起,农工机械、汽车制造、仪器机床以及其他行业,对机械传动的核心部件——轴承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前景十分看好,因此轴承产业被喻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和“日不落产业”,临西轴承产业也迈进创品牌、扩规模、产业化、集群化,参与国内竞争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已经由过去的靠胆量、靠政策保护、靠不正当竞争转向了靠创新能力、靠经济实力、靠科学管理,是一个艰难的爬坡阶段、质变阶段。临西应对的策略,就是按照“生产要素集约化、企业管理科学化、品牌经营战略化、产业发展集群化、发展空间化”的“五化”方向,加大政府引导力度,加大企业自我发展能力,加快引进外资、外企步伐,实现“四个一批”:即催生一批适合出口碳钢轴承要求的新企业,扩张一批老企业,提升一批龙头企业,引进一批有品牌、有实力的规模企业,把产品做精做细,把市场做远做大,把企业做强做新,确保这一富民强县产业持续发展,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国轴承之乡”。
为加快临西轴承产业的发展,实施“品牌工程”,临西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四项措施并加紧实施。一是对产业发展进行重新定位思考,科学确立临西轴承发展的思路和目标。在发展方向上,把高精尖产品作为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快中低速产品的更新换代步伐。在发展思路上,把打造全国一流的轴承生产加工基地和全国Z大的轴承交易基地作为奋斗目标。在发展速度上,要确保高于全国同行业平均发展水平,五年内力争全县轴承产量翻两番,销量再增一倍。二是抓好“三高一大”项目引进,努力加快临西轴承产业升级步伐。把高科技、高效益、高附加值和大投资项目作为重点。同时要继续抓好面向知名企业,面向在外经商大户,面向轴承行业知名人士,面向有产业对接的先进发展地区的“四个面向”招商活动,靠“三高一大”项目带动整个行业发展。三是实施好“名企、名牌”两大工程,进一步加大现有企业的改造力度。“名企工程”,要重点突出“抓大放小”。“抓大”,即要积极制订鼓励现有规模企业扩产改造的优惠政策,对自身发展快、财政税收贡献大的企业,不仅在资金和政治待遇上重奖,同时还要在土地、信贷等方面予以大力扶持倾斜。四要进一步加强和巩固临西轴承销售地位。积极引进高素质人才加入轴承营销队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和营销水平;龙头销售公司培育工程,将资产超亿元或超5000万元的在外经销大户作为重点,探讨组建2—3家全国性、现代化大型轴承销售集团或连锁机构,抢占市场制高点。“放小”,即放水养鱼,要在工商、税务、土地等各个方面充分给予其优惠和照顾,积极鼓励引导小规模企业朝专、特、精方向发展,力促企业总量实现一个大的提升。例如,工商局就通过发挥注册登记、商标广告、动产抵押登记职能,为河北德瑞博轴承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办理了省级冠名,为邢台德众汽车贸易有限公司等23家企业办理了市级冠名,支持河北隆润纺织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贷款3800万元。
特别是在实施“品牌工程”建设方面,临西通过大力调整产品结构和园区建设,重塑了临西的新形象、新品质,增加了小城镇的发展动力。首先是通过调整结构,初步实现了“中低速轴承”向高速精工轴承的转型。随着总投资2亿元的河北光扬轴承和投资1.1亿元的鑫铭高速轴承项目的实施,以及贝林、蓝天、玉良等一批千万元以上轴承企业的投产运营,临西轴承已初步实现了中低速向高速精工产品的转型。
其次,通过建设园区,构建了一个轴承产业超常发展的强大平台。在县城北部、东部规划建设的占地6000余亩的阳光和轴承两大工业园区已初具规模,为轴承产业下一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再次,通过创新措施,营造了一个更适于轴承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成立了轴承产业领导小组,设立了轴承产业办公室;设立项目建设基金,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加大了市场建设和繁荣兴市工作,轴承大世界银行、信息、物流等行业更加健全,功能更加完善,对整个产业的牵引和带动作用更加明显;在各方的帮助指导下,轴承特色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有了科学保障。
建设冀东南新明星
临西是邢台市乃至河北省的门户之一,地理区位优越,文化积淀丰厚,经济基础扎实,具备加快发展的良好条件。近年来,临西一是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加快把邯临路、邢临路的黄金区域,建成大项目、高新技术项目聚集发展的“金三角”;二是充分发挥地缘、人缘优势,借助已经落户的上海复星集团、隆润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创造更加优惠、全面的招商政策和环境,以商招商,扩大成果,加快发展;三是加快城镇建设,努力打造冀东南明星城镇的形象品牌。早在前几年,临西小镇建设就在进一步完善仓上、龙旺、高村等商贸街的基础上,投资2200万元兴建了全县一流的农民进城一条街,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广泛招商,开辟了南方商品批发城,吸引温州客商140余户;同时又投资800万元铺修了长约14华里的南环路和运河西路。此外,文化广场、轴承大世界等一批重点项目相继落成,初步形成了五纵五横的发展框架。今明两年,临西又突出抓好太行路两侧,轴承大世界及工业园区的街道改造,提高净化、亮化、绿化、美化水平,改善生产生活环境,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日前,临西总投资1300多万元,集新建3.6公里城镇居民区街道、改造完善2.4公里城区主干道及设施等十项城建重点工程正在加紧施工建设,由此打响了该城镇建设的又一场硬仗。今年以来,为加大城建力度,实现“一年一大步,三年大变样”的目标,临西县委政府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改善民生的城建理念,一是科学制定县城总体规划,严格城建审批制度,积极鼓励有资金、有资质、有实力的开发商投放到城镇建设中来,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品位。同时,搞好城区绿化、美化、亮化,加大对占路经营、乱停乱放、乱倒垃圾的整治力度,积极探索城市管理长效机制,巩固城市管理成果。二是重点抓好一批以河西镇为代表的中心镇村建设,在资金、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给予大力倾斜,力争通过2到3年的努力,将河西镇建成县改革发展的桥头堡、承接山东产业转移的主阵地、县域经济发展的新亮点。另外,其他乡镇结合实际,确定了1至2个村,积极搞好规划,稳步抓好建设,通过中心村、重点村建设,进一步促进全县第三产业的发展。
2006年即被确定为“全国小城镇改革发展试点”的河西镇,明确提出“建设卫运河畔明星镇”的发展定位,致力打造对外开放的大窗口,强力构造晋冀鲁三省交通的桥头堡,竭力打造东出西联的物流港。
临西将按照“大思路、大规划、大手笔”的指导思想,实施大开放战略,建设规模企业聚集发展的“金三角”;打造城镇新亮点,建设冀东南明星城,力争在全市率先实现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协调发展的目标。
崛起富强和美新镇
盛世谱新曲,今朝音更强。结合临西县的实际,临西提出了建设“稳而强,富而美”新临西、努力赶超全省中等发展水平的发展目标。临西县委书记尹全峰介绍,总的思路就是突出一个主题,稳中求快,快中求好,“十一五”期间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努力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力争翻一番以上;抓住两大重点,高举项目建设和民营经济两大“天”字号工程,力争完成投资和实现效益五年翻两番;发挥三大优势,即:轴承产业、棉纺产业和工业基础优势,加快结构调整,努力把工业化水平提高到50%以上;推进四大突破,即:壮大轴承特色产业,力争年产值和销售额均占到全国的10%以上,建设名副其实的“中国轴承之乡”;做强骨干企业,培育出精铜加工、银光化工、隆润纺织等10家以上纳税超千万元的财税支柱;建设整洁优美的一流城镇和高标准的阳光工业园区,打造冀鲁两省交界区域的招商亮点;加快新农村建设,跟上全市、全省建设步伐。坚持这个思路,就是要努力拼抢全市第二平台领先位置,加速赶超全省中等发展水平,在建设沿海强省和强县兴市的大局下,实现临西的和谐奋进,争先创优。
实施工业突破,建设经济强县,离不开社会各项事业和谐奋进、协调发展。尹全峰介绍,在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上,临西将重点抓好四个方面:一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富民强村为中心,大力培植“农字号”加工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文明生态村创建为载体,着力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营造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重点抓好“一城(县城)一镇(河西镇)”建设,全力打造邢东名城和冀东强镇,靠完善的城镇功能、较高的城镇品位、优美的城镇环境吸引客商,吸引项目。三是大力倡导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着力打造一支“干事、创业、为民”的服务型干部队伍。进一步明确“以实绩论英雄,看项目排座次,票多不如项目多,人与项目共进退”的用人导向,强化考核,严格奖惩,努力形成人心思进、知难而进、上下一心、力求跨越的强大合力。四是下大力解决群众关心关注的各种民生问题,继续努力创造出政治安定、社会稳定、发展和谐的良好环境,加快建设“稳而强、富而美”的新临西,为全市“富民、强县、兴市”大局做出新贡献。(城市化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