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迎来“弯道超车”机会 专家:重视对基础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15-11-20

  热处理是现代装备制造业中提高产品寿命和可靠性的关键技术,在昨天举行的“先进热处理在装备制造业创新中的关键作用”院士沙龙中,不少专家为我国制造业基础落后而深感忧虑,特别是与此相关的热处理产业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潘健生为此疾呼:要重视热处理技术,开展强化基础的发展战略研究。

  我国轴承产量占全世界的20%以上,不过广泛使用在航空、高铁、新能源等高尖端领域、2500转/分以上的精密轴承,却不得不依赖进口。一位风电领域专家道出了选择洋货的原因:中国轴承的性能不够稳定,用着用着就坏了。

  一架风力发电机的设计寿命在20年以上,换一根轴承的价格约等于重新购买,因此在关键零部件的轴承选择上,风力发电企业颇为慎重。想要提高轴承质量,可以从配方和热处理两方面入手,潘健生说,140多年前人们定下的轴承钢的成分配比沿用至今,后来者更多是通过改进热处理工艺来提高质量。

  与钢铁联系在一起的热处理工艺被人们画上了产能落后、高污染、低附加值的等号。“误解”使这些曾经在技术上国内领先的工厂车间越搬越偏,技术工人也越来越无人问津。

  沪东重机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陆金二说,上海许多热处理车间已关停并转。在偏远郊区或二三线城市还能见到一些热处理加工厂,不过这些厂家的工人技术水平低下,工作环境脏乱、加工过程也不按照规定。“有的3.5米的轴承居然在2.5米的炉子里分两次锻造,硬度可想而知。”陆金二说。

  即便身为“娘家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大学校长金东寒在很长时间内也认为热处理是个低端产业,直到他考察了占全球船舶发动机80%份额的荷兰瓦锡兰集团后才有所改观——正因为掌握着先进热处理技术,才令这家集团的发动机远销各国,财源滚滚。在基础装备领域,研发一款产品的平均周期为两年,但改进基于产品的材料及其工艺则要20年。人们总是觉得中国制造在高端制造业上差了一口气,潘健生认为,就是差在了工艺上。

  金东寒注意到,当前世界的热处理技术正面临着新一轮变革。“表面工程技术发展非常快,各种涂层、3D打印、耐磨耐腐蚀材料的交互使用正在改变着基础装备的‘面子’,新工艺下锻造的钢材很可能强度超高,几乎不腐蚀。”金东寒说。

  同时他也认为,这是中国热处理工艺“弯道超车”的机会。“不妨在产品设计时就关注工艺的改进,加入热处理的仿真研究,由此设计质量更好的产品。”


  在潘健生看来,要改变现状,必须尽快改变人们认为热处理是低端产业的印象。他建议取消现行的热处理许可证制度,让市场之手调节热处理专业化和非专业化的比重,支持和鼓励产品制造厂研发独到的热处理技术和生产工艺,让更多拥有“一技之长”的热处理加工工艺企业重现上海。(东方网)

微信
weixinsao佰联微信平台
微信号码:BL168168
微信
weixinsao轴承通

 

佰联声明
  • 本网部分信息来自互联网,我们力求安全及时、准确无误,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对其观点赞同或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果其他媒体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保留本站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法律责任。
  • 本网编译和自行采编制作的信息,其他媒体或个人转载使用必须注明:“来源:佰联轴承网”。
  • 本网所有信息敬请投资者谨慎采用,本网不承担因信息失实、滞后等原因所造成的一切损失。
  • 如果本网转载的信息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电话:029-82491203。
【热点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