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辽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曲道军
奋斗寄语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维修电工,就要从最基本、最简单的事情做起,持之以恒、不懈努力,秉持匠心方能破茧成蝶。
——曲道军
3月24日,瓦轴集团轴承配件分公司维修电工曲道军,正站在轴承热处理生产线主控台前紧盯屏幕上的电、温度等实时数据。“这是整个生产线的大脑,任何异常都会在这里显示,我必须时刻保持专注。”曲道军说。
1991年,从瓦轴集团技工学校毕业的曲道军来到二成品分厂维修电工班当学徒。他原以为电工就是接接线、拧拧螺丝,没什么难度。可一入厂房,他就被错综复杂的电缆网络和密密麻麻的图纸所震惊,看似简单的工作竟藏着大学问。
面对复杂程序,曲道军从一点一滴学起,白天在现场看师傅维修设备,边看边听边记录,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晚上回家,他继续翻阅专业书籍,增加知识储备。
“1991年11月25日,初识Y系列电机接线图,如读天书。”记事本里,曲道军笔迹工整地记录着工作细节,这些关于机床设备维修的经验和安装技巧都是他最宝贵的财富。“每当遇到解不开的难题,我就会翻一翻笔记,思路可能一下就打开了。”曲道军说。仅学徒期间,他就记了3本共计5万余字的学习笔记。
从事电气维修,除了要有过硬的理论知识、技术素养,还要胆大心细,嘴勤、腿勤、手勤。曲道军除了在班上对照图纸查看设备装置、线路走向,把每个元器件作用牢记在心,还把图纸带回家,仔细琢磨每一条回路的相互联系。就这样,他很快掌握了设备的维修技术,成为设备试车、故障抢修及设备改造技术骨干,被同事称为“设备神医”。
2019年,瓦轴成立了以曲道军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当时,企业多台已使用30余年的多刀半自动车床,存在产品精度不达标、资源浪费、生产效率低等问题,深化改造迫在眉睫。他带领工作室成员进行技术攻关,将控制面板改成数控面板,刀架由液压改成丝杠控制。同时,根据生产需求对设备进行数字连接,让老设备焕发“青春”。
原来加工一个产品需5道工序、5台设备,技术改造后,2台设备即可完成,操作工也由原来的5人减少到1人双机连线操作。同购置新车床相比,每台节省费用80%。“借鉴这一经验,我们全面诊断同类设备,根据各车床不同的情况进行升级改造,用技术创新为企业减负。”曲道军说。
近年来,曲道军参与技术改造及维修各种数控设备近300台次,获得创新成果奖30余项、国家发明专利1项。由于成绩突出,他于2024年被授予辽宁五一劳动奖章。
来源:《辽宁工人报》2025年3月31日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