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漂亮的披肩长发在脑后利落地扎成马尾,戴好安全帽,拿起记录本,到生产现场一边查看设备运行情况,一边记录好各项指标,在与操作者沟通的同时,对操作者提出的问题一一回答,无论春夏秋冬,蔡美怡的每个工作日都是这样开始的。
蔡美怡是锻压公司技术部副部长,平日里负责公司产品工艺设计、优化及现场问题处理等多项工作,常年深入一线与锻造工人共同研究工艺,解决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公司诸多重点产品的工艺研发和新产品的工具、工装设计均由她来主导完成。身为公司的技术骨干,蔡美怡深知自己肩上担子的重量,并用那并不宽厚的肩膀,撑起了锻件技术攻关的一方天空。
“无数次的准备,只为这一次的成功”
去年,钢铁材料价格开始上涨,为了能进一步降低成本,蔡美怡准备将一个早已在心中盘算的计划变成现实。
6.3米辗环线是公司Z大的锻件生产线,产品Z大直径可达6米。身为公司耗材“大户”,要想提高材料利用率,必须从它入手。“大线产品用料多,价格自然就高,自适应组织建设实施后,我个想到的项目就是它。”想法虽然简单,但是受诸多条件限制,实施起来却是难上加难。“因为是大线改造,涉及的工艺技术要素太多,我们从工具、工装制作入手,各个难点逐一击破。我每天‘泡’在生产现场,和作业长、老师傅讨论工艺优化方案,在一次次推倒重建中,找到了Z佳方案。”蔡美怡提起当时的情景,眼镜下的双眸神采奕奕。
虽然方案经过了无数的修改,有了妥善的准备,但是到了真正实践的那天,蔡美怡还是紧张到手心冒出阵阵冷汗。“实验需要一次性投入原材料3.5吨,如果失败了,这‘学费’实在太高,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前期要反复设计、重建方案,就是为了保证一次成功。”
轰隆、轰隆、轰隆……机器慢慢运转起来,“一圈、两圈、三圈……成功了!我们成功了!”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在现场响彻开来。历时一年的努力没有白费,蔡美怡把手心的冷汗在衣服上擦了擦,紧绷的神经终于松懈下来。
目前,改造成功的生产线已开始批量生产,提高材料利用率12%,年节约成本60万余元。
“让年轻人成长,企业才有希望”
蔡美怡平日里工作繁多,但每每有新大学生来到技术部,总是主动承担起带徒任务。她常说:“年轻人是企业的希望,只有他们成长了,企业才会有进步。”
2019年,于娇从辽宁科技大学材料化学系毕业。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她,刚来到公司,就坐上了师傅蔡美怡给的“冷板凳”。“本想着定岗后在岗位上一展身手,但是师傅却并不急着带我参加项目,只是每日让我在生产现场熟悉生产设备,熟记各设备的位置、性能以及加工出的产品。那一个月,我每天都在生产现场,很少回办公室,连操作者我都认了个遍。”回想起刚到公司的日子,丁娇记忆犹新。“我知道师傅并不是冷落我,而是为我今后的工作打基础,师傅的良苦用心我都懂。”
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蔡美怡开始带着丁娇参加工艺改造项目,让她在项目中不断历练成长。某规格轴承外圈锻件一直是公司的“老大难”,锻面高,双立人锥形,需要一个班组12名成员一齐上阵,加工难度大且费时费力。为了突破瓶颈,蔡美怡决心作出改变,用机器替代人工。“一开始,我们先设计了一种加工方法,实践时发现材料利用率低,工料消耗大;随后利用现有生产线,设计了新工艺方案。产品出产后,又发现质量不稳定。”虽然工艺改造过程曲折坎坷,但蔡美怡从未想过放弃。师徒俩跑现场、查数据,忙得不亦乐乎。“我们Z终确定了两次辗扩工艺方案,并重新设计了工具,终于成功。”目前,设备运行良好,成功替代人工操作。
在20余年的工作中,蔡美怡主持、参与过的项目数不胜数,也带出了许多优秀的徒弟。“我只是做了份内的工作,感谢公司对我的认可,今后的工作中会继续努力,用我的专业知识攻克遇到的技术难关。”蔡美怡目光诚恳,用朴实的话语道出一名技术工作者的心声。
(来源:轴承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