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密轴承生产线。
编者按
1959年,瓦轴成立精密车间,结束了只能生产普通级轴承的历史。
此后,瓦轴工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大力开展革新改造,开始研制生产C级、超C级轴承,中国套坦克诱导轮轴承、中国套核工业轴承、中国套舰船航海仪配套的薄壁结构四点接触球轴承等相继出产。瓦轴研制生产的精密轴承先后配套特种装备、铁路车辆、机床电机、轧钢钻探等行业,为国家重点工程、重点项目的发展壮大做出了贡献。
从1949年9月瓦轴独立自主制造中国套工业轴承开始,拼搏进取的瓦轴人,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不断用匠心书写精密轴承研发制造的新篇章。
马广绪参加工作时还是个18岁的小伙子。刚走出校门的他,成为了一名磨工,没想到这一干就是37年。
在那个年代,一个师傅要同时带10多个徒弟。腼腆青涩的马广绪在师傅加工产品时,站在一群徒弟当中远远地看着,有不懂的地方也不好意思去问师傅。直到有一天,马广绪觉得自己需要做出些改变了。“那天,师傅安排我和几个同期入厂的师兄弟共同加工一批产品,看见别人顺利地上手操作,而我只能干瞪眼儿,那一刻我真是又羞又急。我默默地下决心,以后一定要‘厚脸皮’一点儿,得多问多学。”马广绪回忆说。
此后,马广绪沉下心来,刻苦钻研加工技术,遇到不懂的问题及时向师傅请教,闲暇时和师兄弟一起探讨生产心得,加工水平提高很快。被分配到内径终磨工序后,有人望而却步选择去粗磨和细磨工序,因为内径工序质量要求严,容易出废品。马广绪勇于面对挑战,始终如一坚守岗位,从风华正茂的小马成长为技术高超的老马,成为公司劳动模范。
这些年来,一些加工难度大的重点产品和新产品,马广绪主动承担加工任务。生产任务紧张时,从内径工序到外沟终磨工序,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
1987年入厂的张刚,跟师傅学习一年后就独立加工产品了。“那时候,我们使用的都是半自动磨床,效率低,生产的普通级产品占多数。”张刚说,“产品质量靠工人的技术水平,所以同一批产品,因为操作者的技能不同品质有高有低。”
这些年来,张刚也像马广绪一样坚守磨工岗位,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新的数控机床取代了老式半自动磨床,不仅产品精度上了台阶,生产效率也显著提高。我一人同时操控好几台设备,真是省时又省力。”张刚笑着说,“唯有一点,爱岗敬业的传统不能丢!”
“在春华秋实中打磨匠心”
下巴上一颗美人痣,笑起来眼角弯弯,近天命之年的任春华转眼已入厂29个春秋。从当初跟在师傅后面学徒的小姑娘,到现在经验丰富的磨工,任春华一路脚踏实地前进着。
那是1990年的夏天,20岁的任春华成为了一名学徒女工。师傅见她是个细皮嫩肉的小姑娘,就建议去当一名检查员,“小姑娘当检查员挺好的,还不累,磨工那都是男人干的活儿。”任春华拒绝了师傅的建议,“我不怕苦,也不怕累,就是想学一身真本事。”
初入厂,任春华就是跟着师傅学机床保养、设备调整,没有机会上手加工产品,每天的工作单调而乏味。很长一段时间后,师傅才开始教她如何加工产品,并告诉她加工产品Z主要的就是耐心,没有耐心就成不了好磨工,更别提生产出好产品了。任春华虽然不懂师傅为何要故意“冷落”她,但还是牢牢把师傅说的话刻在心间。“师傅那时就是要打磨我的耐心,那便是匠心的开始啊!”回想起当时的情景,任春华感慨道。
90年代,生产精密轴承用的还是老款的日本“摆头”磨床。加工时磨头来回划弧摆动,摆动幅度、打磨角度都需手工设定,并且生产过程中需要操作者时刻紧盯,防止角度偏差产生废品。任春华刚开始独立生产推力球轴承时,尽管每一个步骤都是按师傅教的去做,但还会不时地生产出废品,这令要强的她十分苦恼。“我不明白到底是哪步出了问题,连晚上睡觉前都在琢磨。”任春华笑了笑,接着说,“我就去问师傅,在旁边看着师傅加工产品每一步怎么做,手势是怎样,用什么角度,磨几遍。我都记在本子上,回去严格按照这些步骤操作,一点点儿终于没有了废品。”
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初的“摆头”机床换成了数控机床,任春华加工的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从当初一台机床都手忙脚乱的小学徒,成长为同时操纵4台数控设备仍从容不迫的磨工技师。
一切都在变化,不变的唯有那颗为加工出好产品而百折不挠的匠心。“要沉得住气,耐心、细心、专心,‘三心’合一,再难加工的产品也不怵。”任春华眼神坚定,嘴角划出好看的弧度。
2007年毕业于大连水产学院的王吉庆,一入厂就赶上了公司对精密轴承进行技术改造,从学徒开始便操作世界先进的引进设备。
“刚开始,我觉得设备这么先进,只要掌握了操作技能,就能加工出好产品。”王吉庆说那时一般加工的是P5级轴承,工作中并没有感到费力,因此对学技术并不十分感冒。
随着加工产品的精度等级越来越高,客户要求越来越严,要想加工出符合要求的产品,必须精心调整设备,掌握加工技巧,王吉庆说不钻研技术可不行了。“我曾批量加工过二级精密电机轴承,波纹度、形位公差等要求特别严格。”王吉庆看了下产品加工情况后说,“我是一点点儿摸索着加工,不时调整机床的支点和夹角,用心专注干好每件产品,5天时间完成了5种规格30套产品的加工任务。”
苦钻技术,让王吉庆成为了分厂主力,先后加工出多种规格高精度轴承,精度控制在1u以内。
和王吉庆年龄差不多的范海,认为设备再好也不能代替操作者的技能。“我们这次加工高速线材轧机轴承,就是靠高超的操作技能、丰富的加工经验,还有专注细节的精神。”
“当我看到产品工艺要求时从心里犯怵,这批高速线材轧机轴承共8种型号,加工的难点在于内外沟道几何精度、内径尺寸要求极高。工艺要求内外沟道圆度0.5um,椭圆、沟摆、壁厚全是1um,更严厉的是粗糙度要求在磨工完成后的数值在0.16um以下,内径公差要求在4um以内。”范海说这对现有的设备来说难度不小,产品壁薄且宽,加工时遇到切削热时容易变形,机械手夹具力度的大小也会影响圆度变形。
“加工这个产品困难重重,我从机床程序开始考虑,把进给速度放慢,再把粗磨和精磨的吃刀量减小,对支点和夹角反复调整。”产品加工在范海一次次调整和检测中进行。
“加工高速线材轧机轴承时,根据磨加工时的声音、看磨削曲线,我就能判断出产品加工的好坏,用手摸产品加工时的温度来控制内径尺寸,还有责任心,这就是匠心所在。”范海如是说。
“近年来,我们聚焦高端,对标先进,致力发展P4级、P2级精密轴承。”说起制造过的产品,精密轴承分厂党支部书记、技术副厂长庞伟如数家珍,“高速线材精轧机组轴承、高转速晶硅切片机轴承、电动注塑机轴承、高端电机轴承、泥浆泵轴承、精密机床轴承、压缩机轴承等等,我们先后取得了突破,产品获得客户的认可。”
据庞伟介绍,分厂为客户生产的高速线材精轧机组轴承转速达到12000rpm,精度P2级,圆度达到1um以下,粗糙度小于0.03um,掌握了万能组配技术;为日本知名企业生产的电动注塑机配套轴承,攻克了大接触角五连组配轴承的加工及组配技术;为客户配套的新能源领域晶硅切片机轴承,攻克了大承载、变方向、复杂工况下提高轴承寿命难关;为多家电机制造企业研制的新型高端电机轴承,通过结构设计改进,极大地降低了轴承振动值;研制开发的大接触角圆锥滚子轴承,实现了高端液压泵的国产化配套,并逐步取代低承载力的角接触球轴承;研制的3000-5000rpm高端数控机床圆柱及角接触球轴承,保持架和滚动体新技术的应用,满足了客户的使用要求。
“P4级、P2级轴承是分厂的主打产品,我们将继续以品质为主抓方向,通过提高产品微观造型精度、产品批次质量一致性等,不断优化工艺、细化管理,培养一批素养过硬的精密轴承加工者,扩大瓦轴精密轴承的市场份额,成为国内响当当的高端轴承制造基地。”庞伟对此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