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装备工业发展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完整的工业体系、巨大的产出能力、若干领域竞争力的形成、一定的创新基础等等。这些成就的取得,是与中国前30年高强度投资带来的大量需求分不开的。但是,应该看到,中国大规模投资建设周期已经结束,而装备工业的产业调整和升级,任务不但艰巨,而且十分紧迫,也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周期后,未来一个时期,中国装备工业或将进入一个中低速甚至是负增长的周期。
以《中国制造2025》为导向的产业调整升级,使装备工业面临的任务十分紧迫,特别是在向制造强国发展的过程中去粗取精、迈向高端是一个亟待突破的瓶颈。
当今全球制造业的梯次分级中,中国仍处于第三梯队,远远落后于梯队的美国和第二梯队的西欧、日本。细究起来,“中国制造”要冲击世界一流,很大程度上是“中国精度”在冲击世界一流。
制造强国建设的核心关键,倒不在于“互联网+”或是工业4.0,而是一点一滴、一步一步切实做到“赢在制造精度”。
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有过一段精彩论述:“过去30年,精英阶层一直在大谈特谈我们生活在一个巨大变革的年代。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周围绝大多数事物都与从前毫无二致。衣服的性质、家具的材料、汽车、飞机,福特公司100年前就使用与现在相同的四轮内燃技术,彗星飞机自1952年就开始使用喷气式技术。这个时代发生变化的主要是信息科技,尤其是软件。但我们只注意到了正在变化的东西,却忽视了更多一成不变的东西。如果一定要说这些东西发生了什么实质变化,那么只有制造的精细程度在经年累月持续提升。”
制造业向来很推崇“丰田生产方式”,而现代信息技术已经使准时生产(justintime)不难实现,高度自动化、信息化、集成化的制造设备也为均衡生产、工序中保证质量提供了条件和支持。但是,与人相关的基于“活的隐性知识”的管理方法、思路,才是实现“丰田精度”的根本所在。
“丰田制造”的精度品质,源于流程制度上的精益求精,工人作业动作分解的细致以及动作的节约,工艺的不断改进,生产节拍和周期的尽可能缩短,工人操作的熟练程度,对细节改善的热衷,以及传承、保持“持续改善”功能的组织文化机制,推动丰田汽车在制造环节上的不断精进。
《中国制造2025》的核心内容就是提倡走质量强国之路,使中国制造从出口效益型、规模效益型转向质量、品牌效益型的发展方式上来,以高技术、高可靠性的产品,充分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进而完成中国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的战略性转变。
而要实现上述目标,创新发展仍是核心。而“创新”绝不应只是口号,无论政府、企业都是如此。政府的工作无非是使公共资源效率的Z大化发挥,而企业创新与否将由市场选择机制做出判断。而在目前的环境下,要推动创新,并使创新取得实质性效果必将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