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浙江五洲新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五洲新春”)发布更新后的招股书申报稿,公司的主营业务是轴承,主要产品为轴承套圈和成品轴承,此次计划募资的逾5亿元资金也将全部用于扩充主业。但《证券市场周刊》记者发现,五洲新春高新技术企业的身份值得怀疑。
五洲新春主要从事的是轴承细分行业的滚动轴承领域,滚动轴承的制造分为套圈毛坯成型、套圈车加工、热处理、套圈磨加工、装配,其中前3项工序为轴承套圈制造工序,生产出的产品为轴承套圈或称为“磨前产品”。
招股书介绍,五洲新春磨前产品全国出口量,公司前五名客户几乎都被外资企业占据,仅前两家外资企业舍弗勒和斯凯孚在2015年贡献的收入就超过50%,2013年时更是超过65%,可见公司主要收入来自国外。
虽然五洲新春把公司描述为技术企业的代表,但公司收入提高的同时,净利润几乎原地踏步。2013-2015年,五洲新春分别实现营业收入8.55亿元、9.23亿元和9.4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13.96%、8.02%、1.79%;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986.93万元、8635.46万元和8510.46万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97%、8.12%和-1.45%。虽然2015年净利润下滑,可五洲新春还是对募投项目信心满满。
五洲新春此次计划募资5.71亿元用于4个项目的建设,即年产2000万套轴承专业配套件项目;年产50万套高速精密数控机床轴承、冶金轧机轴承技改项目;年产1580万套高速精密机床轴承套圈(部件)技改项目;年产1800万支汽车安全气囊气体发生器部件技改项目。
按照五洲新春2014年版招股书披露的信息,前两个项目建设期为两年,后两个项目一年半时间即可完工。但如今两年过去了,上述项目没有一个完工,进度Z快的年产1580万套高速精密机床轴承套圈(部件)技改项目刚刚超过30%,而原计划该项目应该早已完工;其余3个项目更是遥遥无期。
项目建设滞后并不影响五洲新春享受政策带来的实惠,根据招股书的介绍,公司从2011年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因此享受15%的所得税优惠税率;2014年,公司的高新技术身份通过复审,再次取得了3年的税收优惠期。
根据规定,对于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有几条“硬性”标准,包括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然而,五洲新春的员工构成显然不符合上述标准。
根据招股书,2013年至2015年,五洲新春的研发人员分别为274人、349人和369人,占比刚刚达到10%的Z低要求;但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人数分别为346人、414人和516人,占比分别为13.32%、15.07%和17.15%。也就是说,即使五洲新春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全部都是科技人员,也达不到“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这一条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的“硬性”标准。
实际上,2011年首次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时,五洲新春就存在这样的问题,公司首次披露的招股书显示,在高新技术认定要求上,公司研发投入也刚刚满足了占收入3%的Z低标准。
但在员工学历上,五洲新春2011年和2012年大专以上学历的员工人数分别为317人和332人,占员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12.75%和13.18%,还不如2013年至2015年的水平。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五洲新春连续通过了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公司也由此省下了大量的税费。只是在明显不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标准的前提下,五洲新春是如何获得认定的呢?(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