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青海海山轴承厂成立50周年,7月28日,记者找到了来西宁参加海山轴承厂成立50周年聚会的老海山人。回忆起当年在海山轴承厂工作的岁月,老人们不禁感慨万千。
曾获机械工业部嘉奖
上个世纪60年代,青海省的工业基础还很薄弱,为了支持青海的工业建设,大批的工业企业迁入青海,其中就有海山轴承厂。海山轴承厂是我国滚针轴承生产企业,海山轴承厂生产的滚针轴承,被广泛用于轻纺机械、汽车、农机、国防等行业。
“滚针轴承是我们海山人的骄傲,相比其他轴承,滚针轴承因结构紧凑,重量轻、运转平稳、装卸方便,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受到市场的认可,并获得了机械工业部的嘉奖。”海山轴承厂职工王震亚说。这样的成就,是一代又一代海山人不懈努力的结果。
海山人全国受优待
71岁的马海天先生是1968年从北京机械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海山轴承厂工作的。“当年,我怀着满腔热血来到了西宁,想象中海山轴承厂应该是一个很大的单位,谁知到了海山就被吓了一跳。当时海山轴承厂厂房破旧,连个围墙都没有,说不失望那是假的。”马海天说。
初到海山轴承厂,马海天负责烧锅炉,之后才进入车间,Z后成了总工程师。马海天说:“在青海的那段艰苦岁月,给我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虽然后来海山轴承厂破产了,但是海山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依旧是我们Z珍贵的财富。”
“青海锤炼了我,海山培育了我!”这是马海天真切的感悟。海山精神并没有因为破产而消失,之前许多在海山工作的职工,后来都被其他地方的轴承厂聘任。“在轴承行业,只要你说,自己是海山人,就会被其他轴承厂礼遇,并优先录取。现在,国内很多大型轴承厂里,都有海山人的影子,或者是曾经在海山工作过,或者是生产滚针轴承的技术。海山通过这样的方式,依旧活在轴承行业。”马海天说。
吃米饭成了奢侈事
毕业于湖南大学的李学军老人当年是响应“到边疆去,到基层去,到祖国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来到了海山轴承厂。“我是七月份到的青海,在湖南我们还穿着短裤,到了青海都快冻死我们了!那时,青海在我眼里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那就是荒凉,就连大街上也不见几个人,你就是闭着眼睛走路,也不会撞上人。”李学军说。
因为海山轴承厂是援建项目,厂里的职工大多数都来自外地,对环境的不适应是他们Z先面临的困难。“对于吃惯大米的我们来说,到了青海吃青稞面就是一件很痛苦的事,‘咽不下去、吐不出来’是我们对青稞面Z直接的感受。”马海天说。在那个物质匮乏,吃饭要凭票的年代,吃大米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食堂也会偶尔做顿米饭,这就是大家Z开心的事,也是食堂Z热闹的时候。大家全都挤在一起,生怕晚了就没有米饭吃。每年回老家探亲,我们回青海基本都不带其他东西,只带大米。”李学军说。
条件虽然艰苦,但是当时海山轴承厂的工资却是相对较高的。“五级技工,一个月能拿93元。一般职工大多是二级技工,能拿到53.82元。”当年海山轴承厂少数五级技工之一的侯秋成老人说。
海山成公交站名
那段艰苦的岁月已经成为历史,但这并没有影响海山人对海山轴承厂的深厚感情。“虽然那时候进城只有一趟一小时才发一班的7路车,蔬菜除了萝卜、白菜就是白菜、萝卜,车间里没有暖气,大家都被冻得受不了,但是我们还是很怀念在海山轴承厂的那段岁月。”李学军说。
虽然曾经辉煌一时的海山轴承厂十几年前就已经没有了,但是“海山”却成为了西宁市的一个地名,以海山和海山桥命名的两个公交站名被人们所熟知,这是人们对海山轴承厂Z深的记忆。
8月1日,是建军节,也是海山轴承厂人聚会的日子,近200名海山人齐聚一堂。一起回忆当年那段艰苦而辉煌的岁月!(西海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