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制造业在全国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洛阳,昨天又迎来一件“大事儿”—首台由洛阳本土企业、科研院自主研发而成的桁架机器人在一拖(洛阳)汇德工装有限公司发布亮相。它可以更精准的动作完成流水生产线中车床的上、下料动作,对不同车床间的前后工序进行无缝衔接,促使流水生产线进一步向少人化甚至无人化的方向迈进,打通了生产线流水线全自动化“Z后一公里”的瓶颈。
它打通了流水线自动化生产的瓶颈
昨天上午,在汇德公司的厂房里,一个长约14米的“铁架”向围观者展示了自己的“特技”:一只吊臂沿着铁架一会儿上下移动,一会儿平移。约10分钟后,它夹着的一个墨色的“铁疙瘩”在两台数控机床上完成了“华丽转身”,变为一个锃光发亮的“圆铁柱”。而它身旁,没有一个工人上前“帮忙”。
“大家看到的这个圆铁柱是拖拉机中的关键部件‘差速器壳体’,加工精确度可用千分之一毫米进行度量。”现场,该项目技术主要负责人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学院副教授苏建新向众人介绍,桁架机器人不仅能大幅提升加工工序的精准度,还能省去大量的人力。以此为例,引入桁架机器人后,在减少一台机床的基础上,工时由原来的20多分钟压缩到了10分钟之内。桁架机器人的出现使得生产车间少人化,甚至无人化生产成为了现实。
“不少企业在生产中已经采用了‘流水线’的方式作业,但数控机床的上、下料所依靠的人工操作,依然是全自动生产面临的一道‘瓶颈’。这个机器人可以实现多台机床间的联网通讯,实现数控加工机床的自动上料,形成无人操作自动加工流水线。”站在机器人一旁的机械装备制造行业专家,河南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院长邓效忠向众人阐述了这台机器人的意义。
本土生产大幅降低周边机械加工厂家引入成本
桁架机器人研发成功对于洛阳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有着怎样的意义?汇德公司总经理徐知明表示,此前,桁架机器人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韩国、德国的一些企业手中。近年来,虽有国内企业涉足,但与桁架机器人的巨大市场相比,从事这一项目生产的厂家屈指可数。由于之前国外从事此项技术研发的厂商多是机床制造厂家“出身”,在项目技术输出时更倾向于技术与设备的“打包出售”,厂家引入技术时面临“价格高,购买方式单一”的困境。
“实现自主研发后,可大幅降低引入成本,粗略估算可节省资金50%以上。”徐知明说,这让从事机械加工的厂家有了更多的选择。尤其对于洛阳周边的厂家,不仅可享受更低的引入价格,还能享有更为便捷的售后服务与技术支持。
产学研结合为高端装备产业储备发展动力
“桁架机器人”项目于2014年由洛阳市科技局立项并提供研发资金支持,从研发到成果发布用时不到两年。洛阳市科技局局长任常山介绍,每年科技局都会筛选一些“产学研”科研项目并给予资金支持。
“企业技术创新常常面临着专业技术储备不足的困局。另一方面,学校的科研成果因不能转化为实际生产也难以落地。”任常山说,为解决这个‘两难’的问题,“政府鼓励、引导,校企合作研发”的模式将在未来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
据徐知明介绍,汇德公司拟用5年时间,达到年产桁架机器人及部件2200万元生产能力,实现利税550万元。汇德公司是洛阳进行机器人智能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根据洛阳市制定的《建设中原经济区副中心城市战略纲要》,到2020年,洛阳力争实现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在30%以上。
“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的制造业基地,洛阳市把机器人产业作为加快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市委常委、副市长陈向平表示,洛阳已组建了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了机器人及装备制造行业专家库,并启动实施了三年攻坚行动计划和产业集群引进培育方案,成功引进了中科院自动化所,确定了“一基地、两园区”的产业布局。目前,洛阳已拥有机器人及智能装备研发和生产企业60多家,去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520亿元,同比增长30%。
(来源:大河报(郑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