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新中国培养的知识分子,我的一切都是国家的,我要为民族工业的振兴,为我挚爱的轴承事业奉献终身。”
——李国栋语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半个世纪来,他满腔热忱投身高端轴承研发、生产,跟科技创新须臾不离。
他怀着对事业的崇高责任和一位科技工作者的朴素情感,锲而不舍地问鼎科技高峰,其中尽管饱经风雨,屡受磨难,但他一步步“仰望星空,脚踩大地”追求梦想,以卓越的创新智慧和破解难题的能力,创造了一个令人瞩目的“高端轴承梦工厂”,展现了“中国设计”的巨大能量。他淡泊名利,把事业当成“Z幸福的事”,一切只为了“给中国贡献一个世界级全新轴承品牌”。
他,就是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工程师李国栋。
“李轴承”撑起一个高端轴承品牌崛起
从1962年到现在,李国栋一直摸爬滚打在轴承科研与生产一线。实践出真知。他根据轴承结构特点和设备具体要求,自我创新设计轴承生产的工艺路线,完全不同于国内任何一个轴承生产厂的生产流程,其核心是重视基准的作用和从留量、变形、内应力的相互关联作用,由低到高,逐步提升,从而达到满足高速、精密、高可靠性、长寿命的要求。他的技术和经验来源于实践,又灵活运用于实践,在良性创性循环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设计主导思想。
其表现为:不简单模仿国外设计,仔细解剖分析失效轴承形态,找出轴承失效真实原因,从设计上改进解决;高标准、严要求,凡能做好的工序精益求精,凡需采购的物品尽可能在成本核算范围内,以质取胜;精诚研究新工艺、新方法、新材料、新技术,尽可能争取一次成功,减少反复和返工;产品设计、执行检验标准以Z先进的IS0492:2002,DIN620-2:1999,P4A和PA9A公差等级为参照,并压缩,达到超精密要求;轴承振动检测执行(速度)JB/T 10187-2000,(加速度)JB/T 7074-1999标准,以Z3V3向Z4V4靠拢。
正是这种不断超越自我的执著追求,使李国栋屡屡开创行业先河:国内个成功研制出连轴轴承,世界上Z早将尼龙保持架技术应用到化纤轴承上,个为国产高速纺卷绕头配套自行设计连轴轴承,世界上设计、研发化纤设备专用轴承品种、数量Z多的人。
李国栋研发的轴承,除以国产化替代进口外,还为国产高速纺卷绕头主机配套,有力推动了中国化纤工业的快速发展,部分高科技产品还出口参与市场竞争。
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是李国栋研制轴承的一大特色,其中20多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个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他还将自己的科研体会和独家见解撰写成文,多篇学术论文发表在《轴承》、《轴承商情》、《化纤信息》等刊物并获桨。
部分产品还荣获全国新产品博览会金奖。李国栋为中国高端轴承的研发,作出了特殊贡献,因此在轴承行业被誉称为“李轴承”,“中国化纤轴承人”, 其事迹被国家人才库收录。
考虑到化纤设备专用轴承对精度、可靠性和长寿命的近乎苛刻要求,能带动国内其它行业对高端轴承国产化的广泛需求,满足工业界对高端轴承的需求,李国栋在2010年决定创立中国人自己的轴承品牌,向国家商标局正式申报,以“李国栋”的名字、拼音《L G D》和头像做轴承商标,经国家商标局审查后,授权使用。据了解,这是世界上目前的个人头像轴承商标。
为了引领我国高端轴承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他成立了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公司集研发、生产、销售、技术服务为一体,汇聚了一批资深专家、学者,联合了国内部分高端轴承生产企业,产学研通力合作,群策群力研发和生产国内急切需要的、替代进口的高端、超精密、高可靠性轴承。
目前,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已拥有500多种P4、P2级轴承新品供选用,可广泛用于国防、化纤、航空、航天、高铁、核电、机床、工程机械、医疗器械等行业。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满足不同行业的多元化需求,公司坚持自主创新,不断根据市场信息和用户需求,开发研制高难度、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通过“标准化、差异化、超值化”的服务,实现“超越客户期望,超越行业标准”的目标,引领高端轴承新潮流。
“不与国内同行抢饭碗,要与名牌比高低”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羡慕它的明艳与芬芳,而成长历程却历经泪雨的浸透,汗水的浇灌。尽管如今李国栋已在中国高端轴承界矗起一面旗帜,然而几十年的奋斗岁月,又岂是酸甜苦辣所能诠释的?
李国栋1942年出生于江苏南通,1962年南京中专毕业分配到哈尔滨轴承厂军工车间工作,4年后他被调到贵州虹山轴承厂(军工企业)从事航空、航天轴承研发。
1987年对李国栋来说是人生中Z重要的阶段。那年的一天,四川某军工企业一客户找到他,拿出一套进口轴承样品,问李国栋能不能生产?他仔细看过后,告诉客户,“可以生产”。然而,李国栋所在厂的计划员听说客户订量少而予以回绝。对方几乎哀求地说,“我厂从国外进口了两台设备,每台花费26万多美元,现在其中一台,轴承坏掉,机器开不起来,停产一天,工厂损失就是两万多元,真是实在没办法了,才求到你们了啊……”
这件事给李国栋心灵带来很大震动。他想到:现在国家正号召改革开放,进口设备必定越来越多,这种现象今后随时随地都可能再次发生;假如自己要有一个轴承厂,就专门生产这种替代进口轴承。
1988年,李国栋在安顺市政府电视招标后,离开虹山轴承厂任安顺市收割机厂厂长。在条件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他大胆与南通二纺机签订了进口喷气织机专用轴承研制开发合同,几经资金周折,终于在安顺市轴承厂的资金支持下,于1991年研制完成了7个新产品。一年后,7种产品全部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
当时国内进口设备还很少,产品生产出来,用户却不多。这给李国栋一个深刻教训:产品研发一定要和市场紧密结合,否则,企业难以为继,所以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
李国栋通过市场调研发现,化纤设备专用轴承不仅加工难度大,而且科技含量高,世界上也仅有几家企业能够生产,所以价格非常昂贵,尤其是市场广阔,而我国现在还是空白,潜力巨大。
其中连轴轴承是进口化纤高速纺卷绕头卡盘轴的关键零件。早在1987年纺织工业部和国家科委就已立项,还拨了专款,委托四个大轴承厂和研究所分别开发研制,李国栋也曾参与研制,但因中标任收割机厂厂长,故而没能参与全程的轴承研制工作,轴承出产后,不仅满足不了装机要求,Z大的问题还把进口原机搞坏了。为此,1990年中国化纤总公司和中国石化总公司联合下文,明令规定:进口化纤设备一律不得使用国产轴承。为此,国内所有的化纤设备专用轴承研制工作全部停止。
1993年,李国栋在给江苏用户送货时专程到南通合成纤维厂拜访,这才充分了解到由于我国几大轴承厂化纤轴承全部研制失败并停止研制,给国内化纤行业发展造成巨大瓶颈,先不说进口轴承价格瞬间涨了几倍,成本大幅上升,Z主要的还是不能及时供货,严重影响了化纤厂的正常维修运行。用户迫切希望化纤轴承能够国产化。
李国栋得知这一情况后,信心大增,进一步激发了他研制开发化纤轴承的决心。他详细地向化纤厂的技术人员和维修工人询问了设备的工作情况及轴承安装要求,听后顿时恍然大悟,原来化纤设备专用轴承,不仅仅只有简单地高速、高精度要求,更有对寿命和可靠性的苛刻要求,通常要在13000r/min高速下,连续不停运转375天以上,要达到9000小时的长寿命,才算是合格产品。这比军品要求还要严格很多倍。
不少人感到李国栋研究化纤轴承是“难于上青天”、“根本不可能的事”,但他却不认输。他认为,既然国外能够生产,我们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生产呢?依赖国外进口永远不会走出我们自己的路。
经过几个月的不断摸索,李国栋在1993年6月成功研制出4282192连轴轴承11根,彻底打破了国内化纤专用轴承国外长期垄断地位。连轴轴承的成功研制。
为了让创新产品尽快应用于生产实践,李国栋带着产品先后走了9省、20余市、30多家化纤厂上门推销,然而除长沙锦纶厂同意留下一根试用外,其它化纤企业均婉言谢绝或坚决不用。
1994年1月,长沙锦纶厂来电告诉李国栋,4282192装机使用一直正常,要求再寄两根试用。他立即组织发货,并请求该厂将装机情况写成书面文字传来,他们将这一信息反馈资料复印后分别寄给其他化纤厂,并公开承诺:“售价800,包赔3000。”。800元仅为进口价的1/3,达不到一年失效还要倒贴3000元,这样的承诺,感动了部分用户,之后,相继有不少企业来电要求试用。
国内化纤专用轴承市场大门,终于被李国栋撬开了。
打响枪后,李国栋乘胜追击。他接着研发2062011(6204)、4652494(6205)两种化纤轴承。这种轴承当时进口价格每套近1300元,而且更换轴承时,还必须把使用过的旧轴承交回供货商,半年以后轴承才会从美国发过来。这时,李国栋想到:“为什么我们一定要照样品仿制呢,能不能利用我们自己掌握的轴承知识,另辟蹊径,自行设计,既可避免知识产权纠纷,又可培养提高我们的创新能力。
李国栋的一个大胆建议,使他成为世界上个将尼龙保持架技术应用到化纤轴承上的人。这两种轴承不仅申报“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获授权,而且当时国家经贸委还颁发了《国家级新产品》证书。当时这两种轴承每套售价高达500元,是普通这类轴承售价的100倍还多,创造出中国轴承销售的神话。产品的创新设计逼迫美国巴顿轴承不得不退出这个市场,现在售价仅120元、140元,中国的化纤企业是Z大的受益者。
进口化纤设备的化纤企业,从国产化中受益匪浅,贵州虹山轴承研究所的效益也连续翻番增长,12人的轴承研究所营销部,一年销售额达一千万,真正实现了双赢。数年之后,SKF公司、FAG公司、NSK公司才相继在化纤轴承设计中采用尼龙保持架,这又是李国栋为中国、世界轴承工业作出的巨大贡献。
从1996年到2005年10年时间,他先后成功研制出240多种新产品;全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17项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个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1999年由他主持的《高速精密高可靠性轴承》项目,成为贵州省个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的单位。
让国产轴承带动中国企业发展新速度
1999年底,北京中丽制机公司开始研制类似德国巴马格的高速纺卷绕头,德国BARMAG公司人来参观后,“根本不相信中国能批量生产出这种设备”。因为设备Z关键的连体轴承是由他们控制提供的,这种5524656型号的连体轴承比代4282192速度更快,产量更高、技术要求更严。
当北京中丽公司拿着国外的样品找到李国栋,问他能不能不完全按照这种样品形式设计,制造出的连体轴承还必须满足高速纺卷绕头的要求时,李国栋当即表示,“只要是我们中国企业需要,我们一定会干出来。”
两个月后,李国栋的研发大获得成功,并立即申报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至此,化纤高速纺卷绕头从此打破德国人的垄断。北京中丽公司有了这颗机械心脏,从一个年销售额几千万的小国企成长为年销售额达40亿元的大型国企。北京中丽公司的快速发展,逼迫德国设备不得不降低价格。德国人终于坐不住了,他们赶到贵州来找到李国栋,要求他们每月生产5000根连体轴承,一年Z低需求6万根,愿意全部包销,产品打德国品牌,但连体轴承不能在中国销售。李国栋当即一口拒绝,我们中国人不是奴隶,商标必须是中国品牌,贴牌坚决不做!
李国栋轴承在中国的化纤工业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我国跻身世界化纤生产大国提供了重要支撑。他研发的新产品,销到了大半个中国。即使经济发达的北京、上海、江浙地区、广东省,甚至遥远偏僻的吉林、黑龙江、新疆、内蒙都有他忠诚的客户。
既执著于研发,又致力于为客户解决实际问题,李国栋用自己的专业水准和诚信态度,赢得了各界的尊重与好评。
1994年,中国空间中心反映虹山生产的某型号轴承,上机后转不起来。李国栋为此立即赶赴北京,到了部队。他仔细查看了样机后,要求查阅设计加工图纸,在得到领导同意后,他一查就发现了问题所在,原来是设计过盈量有误差,将薄壁轴承的游隙吃掉了,他和设计师立即到车间,让工人按他提供的数据加工孔和轴颈,轴承再次安装,立马灵活转动。
有用户反映:角接触轴承运转时会甩油,老把一些光纤触点掩盖住,影响接收信号的灵敏度,不知道这个问题能不能解决?对此,李国栋回到厂里大胆创新设计,采用密封装置,创造出全国火车黑匣子都用上这种轴承的奇迹。这是中国Z早采用的密封式角接触球轴承设计。
某核电厂4台500KW大电机,检修后全部出现振动异常,国内承包大修单位,俄罗斯专家一致判断为是轴承质量问题,该电厂设备管理处立即打电话给李国栋,要求去人解决。他接电话后立刻从常熟出发,而且到现场后,仅用螺丝刀和耳朵听了5 分钟,就得出了一个令人匪夷所思的结论——“轴承质量没问题,异常振动是装配不当引起,和轴承无关”。这下像炸了锅一样,安装单位和管理处均不认同,以为是他想推卸责任。李国栋冷静地给他们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双方僵持了好一段时间后,对方终于同意按他的意见试试,他下到井底,仅是拧紧了几个螺丝,调整了轴承游隙,振动立即消除。当时在场的不少人都被惊呆了,若不是李国栋亲自去现场,大修完毕的大电机,重新拆卸更换轴承,少说费用也要数十万元,而且还要彻底延误原定发电计划。
为“中国创造”构筑新引擎
2005年,李国栋虽从贵州虹山轴承研究所退休。他退休以后去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寻找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新起点。
在新昌调研时,李国栋看到轴承生产企业林立,然而却没有一家生产高、精、尖轴承工厂,绝大多数都是低端产品的重复生产。他先后走访了10多个城市,考察了数十家轴承企业后,令他感慨万分,Z后赶往北京,向中国轴承协会求助。
在协会领导张趫凡、杨乃燕的举荐下,他来到常熟长城轴承公司。当时,常熟长城轴承公司已经通过了企业改制,正积极寻求产品结构调整,缺乏高端轴承研发的领军人物,双方一拍即合,签署了5年聘用合同,李国栋将他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负责精密轴承设计、工艺、生产、检验的相关人员,仅三个月,批新产品就问世了。5年时间,又研发了一大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如化纤轴承、连体轴承总成、热辊轴承、分丝辊轴承、摩擦辊轴承、罗拉轴承、精密机床主轴轴承、电主轴轴承及非标轴承,多达300余种,相当于每6天就有一种新产品问世。同时,他还培养了一批科技人员及销售骨干和技术工人。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高端轴承的需求越来越大,高铁、飞机、风电、核电等对轴承的品质要求也越来越高。为顺应这一形势,李国栋在南通经济开发区领导的积极引荐下,联结业内同仁和好友于2012年7月注册成立了“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这是中国个民间轴承研究所。以研究所为纽带,组合国内有优势和影响力的轴承企业,组建中国高端轴承生产战略同盟,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开展技术创新,短短几个月就有浙江五洲新春集团、瓦房店天久轴承科技公司、金坛天驰轴承公司、浙江摩士集团、哈尔滨新哈精密轴承公司公司、无锡海林海峰、阿贝轴承等多家企业,表示了合作意向。中国人不要搞窩里斗,要联合起来提升中国轴承的制造水平,积极参与市场竞争。
目前,该公司又与铁道部铁科所、南车戚机厂等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准备开发高铁轴承。“我们专门研制国内急需的高可靠性轴承来替代进口轴承。以技术、产品、资源、品牌为主线,提高我国轴承的创新能力和制造水平。我们预计在3年内,实现部分进口轴承国产化,5年后,实现批量出口参与高科技市场竞争。变‘依赖进口’为‘中国出口’,在‘中国制造’前面加上‘中国设计’、‘中国创造’,逐步改变我国高端轴承长期依赖国外进口的现状。”
2012年11月25日,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第九届中国科学家论坛”大会,李国栋受邀出席并荣膺“2012年中国十佳创新人物”殊荣;“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荣获“中国十大Z具投资价值科技型企业”。
胡锦涛同志在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强调,“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必须从国家发展全局的高度,坚定立足自主创新。”我们相信,在中央、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扶持下,以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为首的中国精密轴承联盟,将会带动国内多家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壮大,为我国民族工业的振兴与腾飞发挥出新的引擎作用。
“李国栋现象”带给科技界的启示
1962年,李国栋投身到轴承的研发、生产当中,到如今已是50年光景。可以说,他把人生中Z美好的年华都留在了工业生产的一线。“性痴,则其志凝。故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正是带着这种专注乃至痴迷,才使他敢想他人之未想,做他人之未做,勇于突破禁锢,“走自己的路”,从而为我国高端轴承行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仅在贵州工作期间,李国栋便作出显赫成绩,先后开发了国内独家新产品240余种,有17个项目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还有3个产品获“国家级新产品”证书。1999年由他主持的“高速精密高可靠性轴承”项目,成为贵州省个获国家科技部“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项目。该项目于2000年又被列为“国家火炬计划”,2001年再次被列为贵州省“科技型中小型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
把事业当生命,具有“为中国人争口气”的担当精神,善于团结同盟开辟高端轴承研发新路线,“李国栋现象”折射出我国科技工作者身上难能可贵的高端智慧与责任观念。
浏览李国栋的科研精神和奉献情怀,给我国科技工作者和科技产业以诸多启示。
首先,科技工作者要志存高远,勇于挑战权威,把个人价值追求与国家和行业需求紧紧连在一起。
轴承行业是国家机械工业重要的基础之一,各行各业都离不开轴承,大至航空、航天、高铁、核电、造船、汽车、冶金、工程机械、机床、农用机械……小至仪器、仪表、医疗器械、电脑、甚至于家用电器、拉杆箱、儿童玩具等无所不在,轴承对国计民生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遗憾的是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世界经济的融合,反而拉大了我国轴承工业同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其根本原因在于研发能力分散,创新能力不足。很多轴承生产企业是低水平的重复,价格上恶性竞争。贴牌、冒牌、制假层出不穷,劣质产品充斥市场各个角落。当李国栋看到我国高端轴承依赖进口、受人牵制的现象后,就毅然决然坚持自主创新。在应对许多困难和挫折后,他仅在1996年就成功研发了3268257,4266358、2062011、4652494、4153808、2062196、4650735、4153811等一系列BARMAG卷绕头专用轴承24种。特别是他研发出5524656K型号的连体轴承,使德国一家公司一行独大的局面被打破。当对方提出“一年Z低需求6万根,愿意全部包销,产品打德国品牌”时,李国栋则当即拒绝,“贴牌坚决不做”,体现出他爱憎分明的立场和民族情感。
其次,“创新”首先要解决制约科技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变“要我干”为“我要干”,充分发挥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新能力。
科学研究需要丰富的理论和实践,更需要灵感。那么灵感来自何处?灵感Z终来自对工作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大锅饭的机制,使不少人只能按部就班,完成领导给他们下达的任务,缺乏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困难面前,总是把问题向外推,这样的机制,让科技工作者有所创新是不可能的。李国栋在科研的道路上,遇到过不少体制机制方面的制约,但他“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终于诞生了超乎寻常的成果。如果没有一种对工作的坚守,没有“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的执拗和揽责态度,是恐怕难以突破陈规陋习的羁绊,也产生不了高层次的创新成果。
再次,“创新”必须要同市场相结合,理论必须联系实际,应到现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既然是新产品,就一定要高标准,严要求,必须坚持持续改进、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挡次,不能跟在别人后面走。
在新产品诞生后,李国栋曾面临用户“不识货”的问题,对新产品研发同市场接受“有一个漫长的滞后期”,他遭遇过许多无奈。然而,他坚持在质量上“毫不留情”,Z终打开了市场的突破口。遇到用户反映问题时,他立即赶赴用户单位,到现场寻找轴承的失效原因。不仅密切了供需双方的关系,同时使产品质量不断稳定提高。
Z后,大力提倡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创造、尊重人才氛围,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中给作出特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以关爱与扶持。当前,国家对于“55岁以上不能担纲申报课题与经费”的规定,已争议多年。科研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把年龄作为一条硬杠杠,固然有一定的规范与约束作用,然而对一些表现卓越的工作者来说,却不能一概而论。李国栋多年来诞生多项发明专利成果,提升了我国高端轴承行业的层次和水平,现今尽管已是古稀之年,但依然竭尽全力地奋战在科研与生产一线。他的科研,一直在“吃自己的饭,流自己的汗”,在寻需科研支持方面临体制机制的问题,这不能不令人深思?究竟该以贡献作衡量,还是以年龄为界限?确实引人深思。
“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促进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解决制约科技创新的突出问题,充分发挥科技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中的支撑引领作用,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坚实基础。”这是2012年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重要论断。提高自主创新,需要国家的宏观政策指导,更需要科技工作者的奋发努力,重视创新产品的研发并推动产业化发展,这是李国栋致力的方向,也是“李国栋现象”带给各界的深刻启示。
联结创新团队 做“中国Z好的轴承”
——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届股东、董事会第二次会议速写
2012年12月16日,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召开届股东、董事会第二次会议,回顾公司成立以来取得的成绩及特色,修订公司章程,研究制订下一步战略规划,以群策群力推动中国轴承的创新发展。
李国栋自1962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在哈尔滨轴承厂、贵州虹山轴承厂,从工人、技术员、工段长、车间主任、分厂厂长到研究所副所长,一直奋斗在轴承生产、研发线。
几十年的刻苦钻研,使李国栋在中国轴承行业享有一定的盛名,迄今他已研发出数百种化纤轴承,结束了国内一直无法生产高速、精密、高可靠性、长寿命的化纤轴承的局面,打破了中国化纤设备轴承一直依赖进口的垄断现状,为中国化纤工业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他被誉为“中国化纤轴承人”。
2011年以李国栋他个人名字、头像、拼音注册成功“LGD”李国栋商标,获国家商标局批准授权使用,这是国内机械行业中个以个人头像名字命名的商标。
为了促进中国轴承工业发展而发挥余热,在李国栋积极倡导、组织下,“中国精密轴承研发、生产联盟”成立,在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主任羌强盛情邀请下,李国栋和他的团队在南通经济开发区落户。2012年7月4日,南通开发区注册成立,至此国内家民间资本注册、投资的轴承研究所-“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诞生了。凭借李国栋个人在轴承界的影响,其团队这一优势组合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浙江五洲新春集团,哈尔滨新哈精密轴承公司、瓦房店天久精密轴承公司、金坛天驰轴承公司就陆续加盟。
哈尔滨新哈公司,瓦房店天久公司均是国内有名的轴承之乡的精密轴承生产厂家,具有几十年的生产历史,年产值均超两亿元。浙江五洲新春公司去年产值达19.2亿元,出口1.42亿美金,这些企业均是行业内的佼佼者,为何他们会加盟、参股“江苏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皆因为成立仅半年,仅有30余人的研究所团队,帮助他们在技术上产生了巨大的质变。李国栋几十年来创造的先进、独特的工艺和关键技术,帮助这些工厂成功生产出了P4/P2级高精度、长寿命精密轴承。
多年来,我国在高端精密轴承行业创新能力远远不够,加之高端轴承一直被国外企业垄断,因此只能依赖进口。我国巨大的国内高端轴承市场一直被SKF、NSK等轴承巨头占据。
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明确提出:“支持企业牵头实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扶优汰劣,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李国栋轴承研究所有限公司顺应这一形势要求,在上述企业的迫切要求下,双方很快达成了合作愿望,一方有研发、技术优势,一方有生产能力和资金,面对巨大的市场和可观的回报,联合是走向成功的关键,只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升级转型才是企业的发展成功之路。
记者了解到,该公司资金与人才实力雄厚,一期注册资金2000万元,创新团队成员在公司现代化管理、市场运作、技术创新等方面各具擅长,如总经理原是清华、复旦大学博士生导师,原南通市人民政府顾问经济师;监事会主席是原申银万国副总裁,他主持近百个公司上市,被誉为“中国上市人”,还是上海财经大学硕士生导师。该研究所集中了所有合作单位的科技人员,加上部分退休的老工程师、学者和部分已工作3年以上的机械类轴承类专业大学毕业生,实行老中青三结合,建立传帮带、产学研用平台,其中不乏各类专业人才。
南通市朱晋副市长出席了该公司的会议,对公司“群英荟萃”的团队表示肯定,对公司未来的架构及创新发展表达了自己的见解与建议。(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