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红
■ 成功开辟主机配套和后市场
目前,长江轴承已经在重庆、浙江、上海、河南建成了单双列球轴承、精锻等十大制造基地,具备了年产亿套轴承及汽车零部件的能力。“公司产品主要有单列球轴承(一代、二代、三代)、轮毂单元、关节轴承、圆锥轴承、齿坯、水泵轴承等多个产品类型,在摩托车曲轴轴承市场和二代轮毂轴承拳头产品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而变速器轴承在国内外相关主机企业部分机型的配套份额高达90%以上。”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公司经理杨笛对记者说。
20年来,长江轴承(CJB品牌)经过激烈的市场竞争,在汽车、摩托车等领域与通用、一汽、上汽、东风、长安、奇瑞、长城、力帆等多家国内外知名主机厂配套,客户遍及全国,以雄厚的综合实力赢得了较高的客户满意度,屡获“优秀配套企业”称号。同时,凭借“原厂配套”资格在后市场也受到客户青睐,CJB成功开辟了主机配套市场和后市场两条战线,从摩托车用轴承发展到汽车变速器轴承、汽车轮毂轴承单元和空调离合器轴承等多个配套市场。
在出口方面,尽管受金融危机影响,很多国家出台了贸易保护政策,零部件行业出口环境不乐观,但CJB轴承在摩托车领域仍占据了较高市场份额,在海外市场赢得了良好口碑。“目前,出口市场逐渐复苏,订单明显增多。CJB汽车轴承主要出口到英国、法国、加拿大、美国、巴西。我们是通用汽车的全球供应商并获得了通用在巴西工厂的长期订单。在欧洲,我们主要为格特拉克公司提供变速器轴承,产品直接出口至法国波尔多工厂。”杨笛介绍说。
■ 依靠产品质量赢得广泛赞誉
长江轴承依靠良好的品质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大量用户赞誉。今年1月15日,公司“CJB及图形”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国家商标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国内轴承企业众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长江轴承脱颖而出,与其多年努力奋斗密不可分。
重庆长江轴承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谭红告诉记者:“获得这么多荣誉,既是各级主管部门和广大客户对长江轴承的厚爱,也是公司自1990年成立以来全体员工共同努力的结果。首先,长江轴承成立之初确定了高起点技术路线,引进了高锻、冷辗等世界先进水平的工艺及装备,为制造高可靠性、长寿命、低噪声产品奠定了基础。第二,拥有完善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公司于1994年率先在中国轴承行业引入ISO9002:1994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始终秉承‘追求零缺陷,与世界名牌并驾齐驱’的质量方针。第三,配备了100余名工程技术人员专门跟踪标杆企业的产品、工艺、质量和管理动态,取长补短,促进长江轴承产品质量保持较高竞争力。第四,新产品开发时,采用了严格的项目管理制度,定型前详细了解客户需求,寻求与客户同步开发,将技术进步作为核心竞争力。第五,设立了专门客户服务机构,全面了解、跟踪客户对我们产品的意见。”
长江轴承优秀的产品质量依托于雄厚的生产制造实力和产品研发能力。一方面,公司拥有先进的轴承加工工艺,采用了日本高速热镦锻机自动生产线、意大利中频感应加热炉和俄罗斯高锻机生产线等先进设备。另一方面,长江轴承拥有研发创新优势,组建了一支强有力的技术队伍,技术员工比例达11.59%,与洛阳轴承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南京大学、国防科技工业自然环境试验中心等科研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在产品开发中,长江轴承技术中心采用了Pro-E(三维设计软件)进行产品设计,应用功能强大的设计分析软件进行结构分析,根据市场需求及时开发出新产品,实现生产一代、开发一代、储备一代的良性循环。
■ 谋划“二次创业”新篇章
“1990年公司开始创业,我们站在开拓与前进的起点,经过二十年艰苦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0年是公司‘第二次创业’,我们站在了生存与发展的转折点,任重道远。目前,工厂搬迁迫在眉睫,产能提升和经营目标再上新台阶已经提上日程,我们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助推长江轴承‘二次创业’,打开新局面,为2010年长江轴承20周年献礼。”谈起公司发展蓝图,谭红高兴地说。据了解,该公司已经规划了“10亿元、12亿元、15亿元”三年发展目标,以构建“大长江”为核心,联合十大制造基地,外延150余家供应商,合力推动长江轴承“二次创业”。
“二次创业”是从长江轴承自身发展需求出发的。前20年,长江轴承在汽车、摩托车市场树立了驰名商标品牌形象,获得了市场充分认可和客户信赖,尤其在摩托车领域实现了关键轴承配套替代进口产品,这是次创业的丰硕成果。“未来,长江轴承在确保现有摩托车市场份额稳步增长的情况下,集中精力大力拓展汽车轴承和轨道交通轴承市场。在汽车配套领域,重点开拓中高档轿车、越野车的变速器轴承和轮毂(一、二、三代单元),研究重卡和客车的关节、圆锥、圆柱轴承等汽车零部件。”谭红向记者介绍说。
谈到公司未来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谭红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良好的CJB品牌形象、先进的加工设备和长江轴承勇于创新的领导团队及高素质产业工人都为“二次创业”带来机遇。“将来我们可能会上市融资,购买先进的生产设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以化公司为标准,强化内部管理,全面推行ERP,提高员工职业水平和技能,为‘二次创业’的新辉煌而不懈努力。”谭红满怀豪情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