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十八号飞船日前成功发射并与空间站完成对接,成为“夜空中最亮的星”。这让省劳动模范、洛阳轴承研究所(以下简称轴研所)精密部件事业部正高级工程师杨虎无比自豪和骄傲,因为神舟和空间站所用的陀螺高速转子,浸润着他和研发团队的心血。
杨虎负责和参与研制的关键零部件,广泛应用到空间飞行器中,助力“神舟”飞天、“北斗”指路、“嫦娥”奔月。从一名技术工人成长为青年技术专家、正高级工程师,再到助力神舟十八号飞船成功发射,杨虎用了24年。 “回想这些年的科研之路,有三个数字让我终生难忘。”杨虎说。
第一个难忘是“0”的突破。杨虎说,当初“天宫一号”立项,轴研所承接了“控制力矩陀螺高速转子”的研发任务。小小陀螺转子,是卫星等各类空间飞行器的“方向盘”,确保其以稳定的姿态划过星河、逐梦苍穹。这也是一项“卡脖子”关键技术。杨虎和同事组建了所里第一个宇航实验室,先后制定10余种设计方案,研制600多件样品,进行40多次整机试验,终于成功研制出陀螺高速转子,而且各项性能远超立项标准,有力保障了“天宫一号”在轨飞行任务,也使中国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第二个难忘是8年的坚守。“刚参加工作时师傅对我说过,人这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都很了不起了。哪一项创新都是长期积累探索的结果,都是靠耐心恒心磨出来的。”杨虎说,8年里,他和团队成员设计出几十种方案,每种方案采用多套不同的加工工艺,经过反复推倒重来,攻克了大幅降低高速转子的振动噪声、提高可靠性和寿命的难题。
第三个难忘则是1微米的精度。2018年,国家火星探测任务立项,对轴承组件的要求更加精密,误差要求小于一张A4纸厚度的九十分之一。飞轮精度每提高1微米,难度就成倍增加。杨虎和团队成员打破常规,在40倍显微镜下筛选每一粒钢球,不允许表面有一丝划伤,每天检测钢珠达4000多粒。靠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他和团队助力首次火星探测任务顺利完成。他还获得“感动国机十大人物”等荣誉。
今年3月20日8时31分,探月工程四期鹊桥二号中继星发射升空,“洛阳轴承”再次展现出河南制造的“硬核”实力。杨虎表示,他们也是一个个“轴承”,要不停为创新而转动,让轴承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智造”,推动强国梦一步步变为现实。
来源:河南工人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或机构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