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铁路货车轴承生产线。
中国套铁路轴承瓦轴制造
“一带一路”,世界上跨度Z长、Z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中国铁路架起了走向世界的“桥梁”。
你知道,推动着中国铁路运行的中国套铁路轴承来自哪里?那可是完完全全的“中国制造”,它来自瓦轴。
回顾瓦轴集团的发展历程,1958年的记忆时光颇为珍贵——
那一年,瓦轴诞生了中国铁路轴承史上的:根据新中国铁路运输的需要,瓦轴研制生产出了机车轮对轴承F1—203,用于国产“飞龙”内燃机车,经过长期运行,可靠性达到设计要求。随着机车的改进,瓦轴又发展了972832QT、982832QT型号轴承,并随整机出口到非洲国家,是我国生产的套铁路机车轮对轴承。
那一年,瓦轴正式定名。1949年9月,以“610”为代表型号的中国国产套工业轴承在瓦轴诞生,向开国大典献上了一份厚礼。之后的瓦轴在不断地调整中更替发展:1950年10月,瓦轴开始整体搬迁至哈尔滨;1952年10月,瓦轴独立,更名为瓦房店滚珠轴承厂;1958年5月,工厂定名为瓦房店轴承厂。国家根据经济建设的需要,加大对瓦轴的投资,进行扩建和技术改造。此后,瓦轴不断开发研制新产品,开创了一项项中国轴承工业的辉煌史篇。
1964年10月,根据国家铁路货车滚动轴承化的需要,瓦轴研制生产的97726规格轴承在铁路线上装车试验成功。几经改造,发展成为197726规格轴承,是我国生产的套铁路货车无轴箱轴承。
有了桶金,第二桶、第三桶还会远吗?瓦轴相继研制了套铁路客车轴承,套铁路机车轴承,DF系列、SS系列机车轴箱轴承,套提速客车轴承,套铁路提速机车轴承,21吨轴重货车轴承,25吨大轴重货车轴承,27~30吨大轴重货车轴承,正在研制高铁轴承、大功率机车轴承……
2004年瓦轴铁路轴承生产线。资料图片
如今,瓦轴集团建立了铁路货车、客车、机车及城轨交通轴承研发制造基地,全系研发轨道交通轴承,累计为中国铁路供货近600万套铁路轴承,在线运行近200万套。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的《2018年工业强基工程重点产品、工艺“一条龙”应用计划示范企业和示范项目名单》中,瓦轴集团承担了高速动车组轴承产品仿真分析和数字化设计、地铁车辆轴承产品标准制定及新一代先进轨道交通轴承智能制造新模式项目。中国轴承工业协会《关于组建地铁车辆轴承“一条龙”应用产业链的通知》中,瓦轴集团牵头组建地铁车辆轴承“一条龙”应用产业链,以加速推进地铁车辆轴承的国产化配套。
赵文庆和徒弟们在一一起。
“铁路货车轴承197726的研制和生产,是1982年在二成品分厂开始的,外滚道就是我干的。”提起往事,货车轴承分公司磨工操作者赵文庆的自豪感溢于言表。
“那时使用的是手动M250机床,形成规模生产后,公司成立了专门干铁路轴承的分厂。”据赵文庆介绍,当时一个班能干40件产品,一次交检合格率在70%左右。“记得刚干197726轴承不长时间,外滚道的凸出量老是达不到工艺标准要求。怎么办?白班生产不能停,我就领两个人晚上下班在这儿摆弄,连续有三四天白班干活,晚上专门研究,Z后终于把问题彻底解决了。”打开记忆的闸门,赵文庆对自己为之奋斗过的往事滔滔不绝。
“我还记得干出口铁路轴承散件,咱们的床子不行,质量老是上不去。出口轴承质量干不好,那不丢咱中国人的脸吗?不行就得改,砂轮的线速比改了不行,进给量改了还不行,Z后我把方块支点改成T字型支点。这下好了,加工效率上去了,质量也提高了。”赵文庆说,“那时候的人认真、认干,认准的事儿不撞南墙不回头。我带的几个徒弟,在这一点上都像我。”望着眼前的徒弟张旭和杨琦,赵文庆不无得意地说道。
“我们从师傅身上,学到的不仅仅是技术技能,还有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的态度,对待困难永不退缩敢打敢拼的作风。企业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师傅等老一辈瓦轴人传承下来的企业精神,不能从我们手里被丢弃。”集团公司劳动模范、现在已走上磨工作业区作业长的张旭说。
这些年几经改造,货车轴承分公司厂房越来越宽敞明亮,引进了世界先进的数控加工设备。从单一的197726轴承,到正在生产的352226/353130B轴承;从21T轴重,到23T、25T、27T、30T轴重,配套40多种规格铁路货车轴承;从月产3000套,到月产16000套。瓦轴生产的轴承满足了铁路运输高速、重载、安全可靠的要求,目前在线运行着130多万套铁路货车轴承。
看着眼前4条全自动生产线正高效运转着,一套套铁路货车轴承快速出产,张旭不无感慨。跟随师傅从M250磨床学起,到后来的半自动机床再到现在所使用的意大利进口数控机床,从学徒工到现在的高级技师,一路走来,张旭说,有个人的努力拼搏也离不开师傅的培养。“350km/h高铁轴承,就是从我们手中试制出来的。”在没有现成工装、工艺的情况下,张旭和徒弟高乐铭一起研究试制新工装,一起摸索加工工艺,一次次试制,成功的背后难掩辛勤的汗水。大家躬身前行,乐此不疲。
让赵文庆感到欣慰的是,不仅张旭正在成长,另两位徒弟杨琦、王民都在作业区终磨连线关键岗位上,成为分公司挑大梁的生产骨干。而年过半百的赵文庆从零开始,向徒弟们学起了先进的数控机床操作知识,现在是细磨连线操作者。
正是由许许多多像赵文庆这样的师徒们接力传承,拼搏奋斗,瓦轴铁路货车轴承才能不断实现新的跨越,向着更高的目标前进。
陈德庆和钟景镇夫妻。
陈德庆是机客车轴承工厂的“老”人了,从学徒到如今的粗磨间班长,加工过上百万套铁路轴承,类型包括提速客车轴承、机车轴承和地铁轴承等,单是机车轴承就加工过6种规格。
90年代末刚参加工作时,陈德庆只负责生产三种产品,即普通客车轴承、普通机车轴承和地铁轴承。“我们用的都是国产手动磨床,生产效率低,每天Z多只能加工300件产品,想要提高产量只能靠加班加点儿。受设备和技术的限制,高精度等级的产品我们生产不了。”陈德庆从回忆中抬起头,“现在,我们用的是国外引进的数控设备,每天至少能加工500件产品,精度大幅度提高,都在P4级以上,锥度和椭圆度都能达到1μ。”
在成长的路上,陈德庆也走过些弯路。刚接触沟道加工时,由于掌握不好套圈尺寸随季节的变化情况,他加工的套圈经常会发生合套困难的现象,需要返工,严重影响生产效率。为此,他苦练“功夫”。“现在,我凭着多年积累的经验,仅用手试温就能为产品预留出缩胀尺寸,彻底解决了合套难的问题。”陈德庆脸上洋溢着自信的笑容,骄傲地说道。
“叮叮”“叮叮”……
说话间,钟景镇的微信提示有新消息。妻子刘彤彤的微信,钟景镇的心瞬间提了起来。“这批产品加工不错,表扬!”看完信息,钟景镇松了一口气,“我还以为是加工出现问题了,平时我俩很少联系,除非是来‘兴师问罪’。”刘彤彤是工厂计量检查员,夫妻俩一个干活,一个监督。在产品质量面前,妻子“铁面无私”,“有时候在家里,媳妇儿还会跟我说产品质量。我一个大老爷们儿,要是让她纠出错儿来,还真是有点不好意思呢!”钟景镇笑着说。
在岗位坚守了6年,钟景镇加工过30多万件产品,每一件产品都凝聚着他的心血,都是他耐心的守护。“我珍惜我的工作,未来,我会继续坚守我的岗位,保持我100%合格率的记录。”钟景镇信心满满,目光炙热。
工作中的邵天真和宋彬夫妻。
“老婆,谢谢你这么多年来对我工作的支持。孩子的学习、老人的新衣,家里家外都由你一手操持,是你把家里安排得妥妥当当,才让我能安心干工作。”在20周年结婚纪念日那天,邵天真对宋彬深情地说。
邵天真和宋彬是大修轴承工厂里一对平凡而普通的夫妻,和所有在瓦轴集团上班的一线操作者一样,每天两点一线地穿梭在家和工厂之间,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不一样的是,这对夫妻携手坚守在生产一线26年,共同经历了大修轴承工厂从北郊老厂房到厂区内的搬迁,见证了工厂生产设备的新旧更迭,参与了工厂产品的升级换代。
1992年冬季,邵天真加入了刚组建的大修轴承工厂这个大家庭,成为了一名磨工。当时厂内还是用老式的半自动磨床生产,产品的质量取决于操作者技术水平的高低。为了生产出好产品,邵天真苦练技术,在生产现场总能看见他忙碌的身影。每天,没人知道他是什么时候来上班的,也少有人看见他是什么时候下班的。
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凭借着勤奋和努力,邵天真成为了工厂磨工里的“大拿”,成为了公司劳动模范。
即便成为了“大拿”,还是会遇到让邵天真“头痛”的事。“那是2010年时,设备的勾活爪总是出现故障,在生产中需频繁更换,严重影响了生产效率,而且浪费了生产成本,我决定对勾活爪进行革新改造。”邵天真想了想,接着说,“我发现原有的勾活爪是合金材质的,不耐磨。我选用了更耐磨的尼龙材质来替代合金,解决了这个问题,为分厂节省了近万元的生产成本。”类似的小改小革,邵天真做了很多。
邵天真在工作中努力上进,身为妻子的宋彬也毫不逊色。刚入厂时,宋彬还是个19岁的漂亮姑娘,虽然当时厂里的生产任务重,环境艰苦,但她从未想过放弃。“那时候每个工序都是独立的,上工序完成后需要人工将产品移动到下工序。为了保证产品外观质量,我们都用双手捧着产品移动,冬天车间里冷,捧着产品就像捧着冰坨似的,冰得人手疼。”回想起那时的场景,宋彬感慨万千,“现在我们都是连线生产了,不用人工搬运,提高了生产效率。车间冬天也暖和了,和以前比起来真是天差地别。”
工作中,宋彬遇到搞不定的问题时,邵天真还会点拨她,帮助解决难题。夫妻二人亦师亦友,伉俪情深。“有一次,我加工的产品总是出现竖棱型磨伤,更换了金钢笔、导轮,还是无济于事,愁得我嘴上起了火泡。”回到家里,宋彬依旧是闷闷不乐,邵天真了解情况后,和她一起想办法。“在我家老邵的提醒下,我觉得磨伤可能是由于砂轮过硬造成的,我更换了整片砂轮,终于解决了问题。”问题解决后,笑容又重新绽放在宋彬白净的脸上。
在磨工的岗位上,夫妻二人携手奋斗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