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记者来到银川市西夏小区(原西北轴承厂家属院)周仕福老人的家中,采访这位最早来到宁夏参与西轴选址和建设的人。今年已89岁的他,身形清瘦,精神矍铄,待人亲切随和。回忆起那个年代,他从柜子里拿出了一张当时在北京天安门和朋友留影的珍贵照片。“这张黑白照片里,许多人都已经离开了我们。作为参与者,大家把最美的青春都献给了三线建设,我们无怨无悔。”周仕福说。
周仕福回忆当年和朋友在天安门留影的珍贵照片。
听党指挥
毫不犹豫奔赴三线建设
周仕福出生在重庆,曾是一名军人,转业后在辽宁瓦房店轴承厂(以下简称瓦轴)福利科工作。
1965年9月,第一机械工业部决定在宁夏由瓦轴厂包迁、包建、包投产三线工厂——西北轴承总厂(以下简称西轴)。同年11月,周仕福接到支援三线和建设西轴的任务。“一日为兵,终身为兵,脱下军装,还是一个兵。转业后我虽然在瓦轴工作,但也是东奔西跑,一套被褥就是我的家当,人到哪里,被子就到哪里,也习惯了一切行动听指挥。”周仕福回忆道,接到参加三线建设的通知时,他的儿女年龄幼小,但他没有丝毫犹豫,随身带了一个箱子,里边装着一床被子、一张垫被和几件随身衣物,挑着“家”就出发了。
11月10日,一行12人从瓦轴相聚北京,坐火车到达银川市,在宗睦巷18号的几间平房内居住。“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选址。选址是建设三线企业的首要一环,我们当时看了银川、永宁、青铜峡、贺兰山小口子这一带,初步选在了青铜峡,经过两个月的时间,我们把路、水、电‘三大样’基本搞好,还改建了一批小平房。慢慢地,大家发现青铜峡风沙大,房子密封性不好,对轴承的质量有影响,于是又向上级反映了情况。”周仕福说,经过多方比对,他们根据“靠山、分散、隐蔽”的方针,最终把厂址选定在平罗县崇岗镇境内贺兰山大水沟进沟4.5公里处的一块台地,海拔1390米,四面环山,几乎完全符合选址要求。
一边抓生产,一边建家园,是那个年代我国很多新建工业厂区常见的现象。“我记得当时从崇岗镇到大水沟只有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土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大家只能顺着小河沟走进去。”周仕福说,1966年8月,他们进入厂区。当时的条件非常艰苦,大家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条件,一边建设住宿区域,一边动手搭建厂房。当时山沟里有一个废弃的羊圈,他们简单清理后改成了女生宿舍,男同志就住在临时搭建的帐篷里,经常有蛇和蝎子“光顾”他们的家,甚至还会跑到大家的被窝里。
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当时大家的想法简单而坚定:国家哪里需要我们,我们就到哪里生根发芽。“大家精神头足得很,条件再恶劣,也挡不住我们建设西轴的步伐,‘102’厂即将诞生于此。”在周仕福的回忆里满是激情与奋斗,曾经的艰苦都仿佛只是悠悠岁月中的调味剂。
跋山涉水
想方设法保供保需
历史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对于没经历过的人来说,是茶余饭后最好的话题;对于经历过的人来说,像一个巨大的车轮,碾过了无数人的一生……
周仕福的一生,三线建设是最重要的“一章”。当时,他主要负责管理水泥、钢材、砖瓦灰等物资。在交通条件差、物资供应紧张、机械化程度低的情况下,他们不分白天黑夜,冒着酷暑严寒修路建厂。
劳动的时候,他们唱着歌,喊着号子,青春的激情和豪迈让寂静的大水沟一下子喧闹了起来。没有路,他们用马车拉土,去河里挖沙子,一寸寸铺垫、打夯,修筑起一条沥青路;没有水,他们利用山里的泉水,凿沟引流,接管筑台,解决了山沟里饮水无望的难题。3年时间里,他们靠着人拉肩扛,在荒无人烟的山沟里,建起了一座在当时堪称现代化的轴承厂。
1969年10月1日这一天让周仕福难以忘记,更让西轴的创业者们永远铭记。这一天,西轴试生产出的第一批产品9000套309轴承成功亮相,这标志着宁夏首批轴承产品诞生。“当时大家高兴得像群孩子似的,欢呼雀跃,互相拥抱,抑制不住激动的泪水。”这一帧帧画面,已然定格在周仕福的脑海中。
当时,周仕福除了为职工做好后勤服务工作外,还要帮助厂里装卸货物等分外的基建工作。在那个物资比较匮乏的年代,保障 职工生活是他的最大责任。当时宁夏的供应标准是一个人每月半斤油、一斤肉,当地无法满足厂里人员的物资,他一年四季在外奔波,从平罗、大武口、银川等地采购职工生活所需的蔬菜、肉类等,有时在东北、江浙一带采购海鲜和鱼类产品,改善和提高职工的生活。“全厂的职工和家属吃肉吃菜全靠汽车运输,再加上当时交通不便,采购东西、运送物资简直是难上加难。”周仕福说,虽然厂区在大水沟,但他一年有一大半的时间都在路上,不是在采购的路上,就是在运输的途中。
回首这几十年的岁月,周仕福说自己的经历虽没有大起大落,但有些地方还是终生难忘,最高兴的事就是没有亏待职工,全力保障了职工生活所需物资。1976年以后,周仕福先后任招待所副所长、子弟中学总务主任,1995年退休。
时光荏苒,已步入耄耋之年的周仕福,生活简单而富有情调,每天早晚雷打不动看新闻,感受国家的飞速变化,经常出去钓鱼,去家附近的公园遛一圈,看看美丽风景,呼吸新鲜空气,闲适安逸的老年生活,早已让他把这里当成了故乡。
(来源:宁夏政协)